一些在外工作的年輕人,由于種種原因對過年回家有著一份難以言說的尷尬,“回家恐懼癥”成為一個有趣又無奈的現象。
癥狀一:壓歲錢壓力大
去年剛研究生畢業的肖小姐一臉苦惱地計算給記者聽,老家里光侄子、侄女就有十來個,每人起碼得給個100元的壓歲錢吧,還有那么多的長輩,去拜年怎么說也得買上點年禮。這樣七七八八算下來光在人情方面自己就得準備兩三千元的開支??墒亲约簠⒓庸ぷ鞑挪贿^半年時間,口袋里的工資差不多只夠日常開銷,這么一筆支出還真有些受不了。肖小姐苦笑著對記者說,過年回家本來是人之常情,現在反而有些害怕了。
癥狀二:回家少帶了一個人
大學畢業后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已經三年的孫先生一直是父母心中的驕傲,可是現在每次回家,他都感到父母雖然不多說什么,可總是在對他期望著一點東西,有時候不小心露出的只言片語讓他明白,原來父母在盼著他有個女朋友帶回家來讓他們看看。最尷尬的是,家鄉和自己一般大的表兄弟姊妹幾乎都會在春節期間帶上自己的異性朋友,這更顯得自己孤身單影。他告訴記者:找到另一半是急不來的事情,可是隨著年齡一年年漸長,每年回家,父母卻是一次比一次急,想到這次過年回去又得面對他們遺憾的目光,就差一點不想回鄉了。
癥狀三:吃喝應酬真的好累
提起過年回家,在某大公司做策劃工作的陳先生就忍不住嘆氣說沒意思。由于工作的原因,陳先生經常是忙得腳不沾地,因此特別希望能有機會徹底放松好好休息。可是在家鄉親友們的心目中,他是一個在大城市工作,還頗有點出人頭地的“人物”,因此回家短短幾天根本不得清閑。這家要請你吃飯,那家要請你喝酒,不去別人還認為你架子大不給面子。而父母更是會不停地催自己去各路長輩家拜年。雖然他知道這是必要的禮節,也是親情的祝福,可是真的覺得很累人。陳先生告訴記者,一共就那么七天時間,去除來回兩天路上的時間,那五天幾乎都被吃喝甚至打牌排滿了,每天喝得頭昏昏的,比上班還累,真讓人受不了。
職場貼士:職場理財:多交有良好消費習慣的朋友,不顧自己實際消費能力而盲目攀比只會導致“財政赤字”應根據收入和實際需要合理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