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職場心結的郵箱里多了一封名叫“文霞”的女孩子的來信。在信中,文霞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大學生初入職場滿腔熱忱換來冷落的故事,這種故事在初涉職場的大學生中時有發生……
兩年前,我剛剛從一所大學中文系畢業,滿懷著對事業的憧憬,胸中充滿了今日長纓在手,早日縛住蒼龍的氣概。在人才交流大會上我與一家中型日化企業簽訂了協議,到該企業的辦公室工作。
當時廠部給我和搭檔老李制定的具體任務有兩項:每月編發四期廠報并在市級以上新聞單位上稿4篇。在經過短暫的熟悉情況后,初出茅廬的我充分發揮了在大學時辦校報的經驗和特長,很快進入了角色,下車間、跑市場、收集素材、制定選題、到新聞單位送稿、改稿,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精心打理下,廠報的內容、風格煥然一新。更令我感到振奮不已的是,在對外宣傳方面,當月我一人就在市級新聞單位上稿4篇,第二個月在市里上稿實現翻番的基礎上,實現了該廠在省報上零的突破。成績令我鼓舞,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幾乎每月都要在市級新聞單位上稿10多篇,一時間,日化廠是電臺里有聲、電視里有影、報紙上有名。
就在我為自己的工作有了一個好的開端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我發現搭檔老李的臉色日益變得不好看起來(按年齡和工齡應該是我的老師),我倆之間談起工作來也到了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地步。這是怎么回事呢?開始我還真的有些疑惑不解。后來我才了解到,在我之前,老李同另外的一名同事負責廠里的外宣工作,每月按部就班,剛好完成廠部規定的任務,有時甚至還完不成。現在可好,我一個人一下子就破了廠里外宣工作的歷史記錄,叫人家如何能高興得起來?
由于我的對外宣傳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半年之中得到了廠長的多次表揚,廠辦主任也是對我喜愛有加,廠辦的一些大的活動策劃,一些重要材料的編寫,都直接交由我來牽頭組織進行。廠長的一些對外活動也經常點名讓我參與,一時間我在廠里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備受關注與重視。但是漸漸地感覺到周圍的同事們與我產生了距離。到后來,針對我的一些流言蜚語也開始多了起來。說什么有政治野心,要搶在別人前頭加塞晉升……正當我對周圍這樣的一種環境陷入迷惑之時,市里對我們廠的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原廠長調到市里的一個局擔任了副局長,廠辦主任也升至為另一家企業的副廠長,原廠辦副主任接替了廠辦主任的位置,我的原本已經不順的周邊工作環境,一下子來了個雪上加霜,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高處不勝寒”。
工作上的高起點介入,使我陷入到了只能進不能退的尷尬境界。由于我先期對廠里的宣傳資源的過度開發,到后來竟出現了斷檔現象,新聞單位對我們廠的報道力度有所減弱。這時,廠辦新任主任(原副主任)發話了,對我的工作進行了批評,說什么干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能只有三天的熱情。并指定由我一人專職負責外宣工作,還美其名曰是對我的信任。工作任務也由原來的每月市級新聞單位上稿4篇調整為8篇,省級新聞單位每月上稿2篇。經過前一階段的運轉我認識到,偶爾在市級以上新聞單位上稿時來個小高潮是有可能的,但想長期維持下去又是不可能的,得,自己把自己架到了二道梁上,盡管竭盡全力,還經常出現完不成當月工作任務的情況。周圍的冷嘲熱諷又開始此起彼伏起來,到了年底工作考評時,在廠辦系統30名員工中,我的民意測評排在了第26位。看到這種情況,我心里完全明白了,這正是我鋒芒畢露、急于在事業上追求成功所帶來的后果,教訓是何等的深刻啊!敗走麥城,離開此地是擺在我面前惟一的選擇。
痛定思痛。離開該廠后,我并沒有急于去找工作,而是用了近兩三個月的時間,對自己參加工作一年來的經歷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思考的結果是:工作上不能太“冒”了,還得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慢慢積累“資本”、打牢根基,厚積而薄發,這樣才能走得穩、走得遠。不知道我這想法對嗎。
職場貼士:激烈的競爭,社會的摩擦,人性的弱點會讓我們感受殘酷。中國用幾年時間,走人家幾十年上百年走完的路,所以,結構治理,打破平衡,隨時洗牌,此乃尋常事。不要夸大個人遭遇的不幸,被“洗掉”往往可以促成你與機遇一見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