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疲勞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多以頭疼、腰疼、胸部壓迫感、四肢乏力、精力不逮、思想不集中、失眠、胃納不佳等一系列似病非病而又能堅持工作為特征,一般說來,身心疲勞可根據致病原因而分為3種類型。
第一種是體力疲勞
常見于超強體力勞動者。產業工人為超額完成任務以獲得更多的獎金,或從事第二職業等原因,都可使其肌肉過度過久地處于緊張狀態,新陳代謝加快、代謝產物二氧化碳和乳酸在血液中的濃度升高,產生體力疲勞。
第二種是病理性疲勞
常表現為心理和體力疲勞同時存在。因感冒、腸炎等常見病所致的體力疲勞,如醫治及時和正確,體力一般會很快恢復。但是,由于疾病對人精神和心理上的刺激,以及病人對疾病本身認識不足或存有某種恐懼、猜疑,或是某種疾病尚未確診等,在短期內都可出現心理疲勞。這時,疾病所致的體力疲勞已不是主要的了,而是因體力疲勞與心理疲勞相互影響出現惡性循環使人痛苦不堪。
第三種是心理疲勞
文職人員過分用腦而室外活動減少,體力勞動者因攫取欲望沒有或根本無法達到,女性因為婚姻、家庭和社會糾紛,老人因為走向死亡這一自然過程的自棄自憂,等等,都是致疲原因。值得重視的是,不少身心疲勞的人,常用解熱鎮痛藥、安眠鎮靜藥、維生素來治療,也有人*喝酒吸煙來獲得解脫,這都是徒勞無益的。
要解除身心疲勞、應根據自身情況采取以下綜合措施:不超負荷勞作;正確對待疾病;讓感情自然流露;文職人員多到室外鍛煉;不偏食;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在精神最旺盛的時間工作;對疲勞本身不恐懼。
身心疲勞似病非病,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正襲擊著人類。據報載,日本厚生省對13.5萬人作了健康狀態調查,有55%的人因工作太重和人際關系緊張而身心疲勞。其中83%的人還因此導致身心疾病。
西方發達國家的心理疲勞者比例較大,而貧困國家的體力疲勞則較為突出。在我國,身心疲勞者近年已呈明顯上升之勢,但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據醫學界報道,身心疲勞是促發多種疾病的誘因,也是癌癥的重要誘因之一。為此,國外消除身心疲勞的新產業應而生。在日本,有令人在聲波中進入冥想而調節心身功能的“浴池”;有以理療、按摩為主而解除疲勞的“自然美容健康中心”———在一個昏暗的房間里,戴上頭盔及特制墨鏡,躺在椅上,讓眼前閃出的星星點點來誘人遐想;一些精明的制造商,研制出了能消除身心疲勞的音樂椅、帶香味的空調、中藥口香糖、消疲磁帶和唱片等小商品,上市后頗受青睞。看來,國外的經驗,或許有待于我們借鑒和推廣。
職場貼士:漫無焦點的閑扯淡。你回答完問題或作完一段評論,就此打住,等待下文。話點到為止,喋喋不休徒然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