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現象一直讓我很困惑:在我的周圍,為什么年輕白領們相對其他人群更熱衷呼朋引伴地去做一件事?是他們比別人更小資還是他們天然就喜歡集體活動?他們環保暴走、玩四驅、玩車載電臺、收養流浪貓、做社區義工……他們究竟希望從中獲得怎樣的體驗和感覺?
想了很久,我終于得出結論:他們在尋找一種歸屬感。世界上最痛苦的人絕不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而是那些飄來飄去找不到方向的人,簡言之:找不到歸屬感的人。
那么,什么才是歸屬感?我的觀點是:和諧就是一種歸屬感。一個人如果在一個群體中感覺和諧、舒心、自在,自身能量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很顯然,這是一個找到歸屬感的人。從事那些有意義的集體活動的年輕白領,就是一群找到歸屬感的幸福的人。他們在活動中體現的效率與信念,一直讓我這個散漫而缺乏恒心的人艷羨不已。
但是,如果“和諧”僅僅是以群體歸類,那問題接踵而來:工人找到了歸屬感,白領也找到了歸屬感,那工人和白領之間的和諧究竟怎樣完成?一個健康的社會絕不會出現下邊的現象:工人和工人之間,白領和白領之間和諧融洽,但工人和白領之間針尖對麥芒。社會是由各階層組成的,在一個和諧健康的社會中,不可能所有的工人和所有的白領之間都“和諧”,但只要他們之間的交集中充盈了“求同存異,和諧發展”的元素,則這兩個群體之間就是和諧的。
以上可以“同理可證”。站在白領的角度,僅僅在本群體內部找到歸屬感是不夠的,歸屬感只是和諧的一種,而非全部。今天你參加涉日民間游行,甚至打砸行為也有份的話,不僅打破了不同群體間的和諧、平衡,實際上也破壞了自身的歸屬感。
“和諧”從小處說是群體間的和睦與尊重,從大處著眼則事關民族大義、國家利益,群體的和諧只有與國家利益對接,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以上觀點,不知白領朋友們以為然否?
職場貼士:為了避免打電話時找不到人而捉迷藏,要及時給別人回電話,因為你很容易找到打電話的人,這樣你的留言就不會堆積起來。如果那個人此時正忙,許多善于運用時間的人就會約個時間再回電話。在有些人的錄音電話中留下詳細的口信,可以使你免受長時間談話之累,還會使你更快地得到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