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題目很大,大到一本書都未必能寫盡。但這個題目的切口又很小,如果我們拿一個生活在上海的年輕白領做標本,把立業和他身上的愛國熱情共同審視的話,不難發現這兩者之間的共通之處:都需要熱力與沖勁。
前一陣上海爆發的涉日民間游行活動中,參與者有不少是留滬就業的年輕白領。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小白領初涉社會,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他們身上充盈著“力比多”———“力比多”宣泄得當,則可化為前進的動力,無論是立業還是愛國;宣泄不當,則是一股頗具殺傷的破壞力,游行中的砸日本料理店、掀翻日產小汽車,就是最生動的例子。
做父母的,如果碰巧有這么一個孩子剛開始在上海立業,他或者她周圍的人群又是崇尚以一種不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為父母者的心焦,當溢于言表。本報今日刊載的婷婷母親給她的伊妹兒,就是在這么一個大背景下來自民間的鮮活文本。
本報的讀者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年輕的白領朋友。如果你們仔細讀過這封信,也許會驚訝地發現,怎么“婷婷”的媽媽和“雯雯”的媽媽、“明明”的媽媽、“軍軍”的媽媽文風何曾相似乃爾!其實,相似的并非文風,而是一種閱歷,一種對待事物的理智、成熟的思考。婷婷的媽媽今天說的,正是許許多多媽媽爸爸們想對孩子們說的。
正像婷婷的母親在信里說的,很多年輕人選擇留在上海,是出于對這個城市的熱愛和對今后未來的信心。我想,兢兢業業地做好手中的事情,才是對上海的熱愛、對國家的熱愛的最好體現,我們對未來的信心,完全可以通過我們現實的努力得到最好的詮釋。
最后說一句,我很欣賞婷婷母親的那句話:要像愛上海一樣愛我們的國家。
職場貼士:負面的肢體語言。千萬不可坐沒坐相,掇弄頭發或修指甲,或偷偷脫下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