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統計,今年在本市召開的各類型國際性會議不下200場,涉及經濟、科技、教育、衛生等多個領域,其中不乏在其專業領域中的全球最高層會議。資料還反映,已經有近2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滬作專題演講。據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近3年來,在這里舉行的高層次學術研討會、展覽會、政務會議近30場。
滬上各大知名高校是申城“制氧”的主力軍,他們不僅長期地開辦各類短訓班,還依托自己的學術、人才優勢,邀請領域內的國際權威來滬開講。
申城還活躍著一批教育咨詢公司,他們也積極參與“制氧”活動中。上海一咨詢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公司有專人跟蹤國際動向,并及時地將其與中國的市場情況相結合,邀請實戰型的專家來主講。
正是這些上海“大氧吧”中的“制氧機”,每天高速而有效地運轉著,產生出大量而新鮮的“氧氣”,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過足“吸氧”之癮,甚至連外省市人也來滬“飛行吸氧”。記者在采訪幾所知名高校舉辦的短訓班和講座中發現,至少有1/10的學員來自外省市。
職場貼士:工作不該只是“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權宜之計,而是發揮、體驗自己內在價值的最佳場域。在選擇進入職場時,應該抱持謹慎、并將此份工作視為終生職志的態度來看待,才能樂在其中、接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