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的功能很多,然而許多喜歡簡單、喜歡錄制音頻的網友將其稱為DIYRadio(自制廣播)。“播客”將廣播電臺節目從神圣殿堂拉回尋常老百姓中,只要你愿意,有表現欲望,即使你長得并不漂亮,有著不太好的嗓音,也沒有關系,網絡世界是個寬容的文化狂歡自由市場,也是個大熔爐,在這里你總可以找到自己的知音。
在“播客”的出生地美國,很多廣播公司毫不猶豫地加入播客大軍,紛紛推出播客服務。主要動力與其說是迅速獲利,還不如說是擔心失去關鍵的青少年聽眾。雅虎和一家媒體調查公司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24歲以下人群中47%%都喜歡在互聯網上欣賞音樂,只有27%%的人表示愿意聽收音機。
播客的流行,對廣告主來說,他們又多了一個花費不多,而且能與目標消費者直接對話的媒介平臺,多了一份營銷機會。
傳統媒體追趕客潮流
網絡時代,沒有什么不可能。從黑客到閃客,再到也許你還在為剛剛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博客而沾沾自喜,但比博客更新一輪的播客潮又涌了上來,受到網友們的狂熱追捧,有著迅速主流化的趨勢。2004年9月在Google上有關播客的搜索結果還不到20個,10月初該搜索結果迅速變為5950個,10月底已暴升至85700個。而如今,在google上有關播客的搜索結果已經達到了近百萬個。
前幾年,大型媒體公司紛紛積極采用各項新技術,但屢屢遭受挫敗。現在,它們正一窩蜂涌向經歷了兩年考驗的播客 podcasting 領域——向電腦或便攜式音樂播放器下載音頻文件的程序。這種做法目的明確,吸引年輕聽眾;但是風險也很高:可能會喪失現有的聽眾群,或者為這項可能永遠不會成為主流的技術浪費大量時間和金錢。
和諸多新技術一樣,播客可能不受大眾歡迎,或者不能推廣到足夠規模,無法構建一項可以贏利的商業模式。但是,媒體行業這次齊頭并進的勢頭表明了它們決不會重蹈覆轍的決心。以前很多新技術初露頭角的時候,媒體行業往往反應遲鈍。
在播客的出生地美國,傳統媒體巨頭已經毫不猶豫地加入播客大軍,ABC、維亞康姆、ESPN、《新聞周刊》都迅速地在其上推出了免費的播客服務,最大的MP3硬件廠商也迫不及待地在其新版iTunes上內置了播客功能,甚至在美國白宮的官方上,都已經可以定制收聽布什的播客了。毫無疑問,播客已成為2005年網絡世界新潮流。
職場貼士:工作是一個橡膠球,你把它丟在地上,它還回彈回來。但家庭、健康、朋友和精神是玻璃球,如果你把其中任何一個丟在地上,它們將不可避免地磨損、打上印痕,甚至支離破碎。要在人生選擇的每一個節點,跳出來,鳥瞰自己的靈魂,權衡得失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