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清楚互信的溝通模式
語言隔閡,常常造成外籍同事與中國同事之間,在沒有適當的翻譯者或居間協調者在場時,溝通能免則免。其實彼此都應該把握機會,加強語言進修,主管也可以鼓勵語言交換。另外,可以先減少全員集合的大會,拆開成項目合作的兩三人小型會議分頭進行,從小而美的組織開始,逐漸增加充分交流的機會。
避免語言隔閡產生誤解,凡事執行前最好多多再確認。如果細節說不清楚,就以書面來往。與外國同事共事,即使有翻譯人員在,也盡量直接溝通,遇到誤會就當場給予解釋,避免通過第三者傳話,這樣也能從直接互動中了解雙方的個性。
中國人講話比較模糊,主管在言談間也較多左右搖擺的空間。與外國部屬討論任務,最好是說了就要做,不一定會做的事情就不要說。對于外籍同事的提案或外籍主管的決策,在成本風險可以控制的范圍內,應該充分信任接納,敞開心胸學習新的工作模式。
尊重不同時間觀與工作節奏感
“工作即生活”是中國職場文化上司空見慣的不成文默契。但是許多老外重視私人時間,不習慣周末工作或義務加班。聽說在德國,有些主管還怕員工自動加班,萬一沒付加班費,員工可以依法告公司。這一點倒是不必強迫老外入境隨俗,授權后尊重對方的工作節奏感。
有些外國人,會抱怨中國客戶不守時,或是內部開會時間一改再改。這時候,可以多帶他們去見識傳統的婚喪喜慶,稍微體會一下我們文化中比較微妙難以明說的時間觀。
馬屁文化放輕松
中國職場上,上司與下屬間職級的階級意識十分明顯。在吃飯與同歡場合,中國同事會不停奔波席間鞠躬敬酒,而老外則坐著納悶,吃頓飯何以要把身心搞得如此“不舒適”?
下屬與客戶開會中途,老板闖入,中國人通常會暫時打斷談話,趕緊站起來迎接招呼老板;而外國人會繼續與客戶交談。他們認為沒先約時間就跑來的人,無論是誰,理當等待。
這種權力關系間的應對文化,可以事先對外國同事解釋;若主管的行事風格是開放型,也可以免除這些繁文縟節,以平等的伙伴關系一視同仁。
帶外國同事一同拜訪客戶,增加非正式互動,可以幫助外國同事進入狀況,多認識中國市場的文化特殊性與現實面。以發名片的動作為例:中國人通常雙手奉上名片,對外國人把名片往桌上一放的國際禮節感到吃驚。外國人眼中較為失禮的情境,則是拿到名片當場?著眼睛看半天,或漫無意義散發名片,卻不跟對方聊上一句。
平等對待不同種族的外籍同事
不同國家的人應該多混合交流。不要放任形成諸如德國幫、美國派、日本組這樣壁壘分明的局勢。尊重多元文化風俗,例如回教徒要定時禮膜的時間就盡量準假。多關懷異鄉客,例如護送語言不通也不熟悉環境的外國同事坐出租車;或協助處理急病等意外狀況。
兩種文化背景的人的磨合過程,如同一塊圓形的兩半:中間不應是硬生生對峙的直線分割,而是S型的動態曲線,如太極般圓融。
職場貼士:“鼠標手”:預防“鼠標手”可以調整鼠標位置,上臂和前身夾角保持45度也可以升高座椅,這樣桌面相對變 低了,從而縮短身體和桌面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