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當一大批中國商學院剛從20周年院慶的喜悅中回過神時,卻發現自己已經需要反思這樣一個問題:與眾多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企業一樣,中國商學院如何避免成為國際一流商學院的OEM(代工)企業?
9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2005商學院院長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一語驚人:中國商學院的體制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許多商學院3年之內就會垮掉。
中國商學院面臨OEM之憂
“我可以大膽預測,中國商學院的發展前景只有3種可能:一是與海外商學院平分秋色;二是為海外商學院打工,做OEM;三是不入流。”此言一出,又是四座皆驚。
這并非危言聳聽:目前國內獲教育部批準招收MBA學員的院校共有98家,獲準招收EMBA學員的院校有32家,這其中包括30多個“OEM項目”,即內地商學院與海外商學院合作招生、參與“分紅”。
“合作過程中,整個價值鏈附加值最高的品牌價值幾乎全部被海外商學院拿走。在全球化壓力面前,中國商學院很有可能淪為OEM企業,甚至根本不入流。”張維迎對此甚為擔憂,“中國汽車業、快速消費品業歷經20年發展,都沒產生叫得響的自主品牌,何況中國的商學院呢?”
他還舉例說,以前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都選擇中國最優秀的商學院;現在,優秀的企業家都去了國外優秀的商學院。前段時間,一個中國企業家甚至捐贈了200萬英鎊給英國倫敦商學院,中國商學院前景不容樂觀。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對此表示贊同:“TCL的李東生曾說,他們公司在法國的管理人員薪水是國內高層管理人員的10倍,而且他們的手機每天只開機8小時,但管理效率顯然比國內高很多。當面臨國際化選擇時,中國的商學院教育能否滿足學員的需求,這很值得懷疑!”
學費問題已成瓶頸
隨著國內MBA與EMBA招生市場的起伏,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市場在縮水嗎?那為什么海外商學院開始在國內大量設置辦事處?中國商學院是否出了問題?
會上,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還是那句話,以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我曾說———并不是市場沒有需求,恰恰相反,中國商學院教育的蛋糕在不斷變大,但中國的商學院本身出了不少問題。”
職場貼士:管理情緒:學會管理情緒,注重業余生活,別把工作上的壓力帶到節日中來,留出空間與家人共享。傾訴、冥想、處理家務都是獲得內心安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