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現實生活中,近來一大批人才英年早逝,讓我欲哭無淚。
拿這兩者作比較成為開場白,請不要責怪我對生命的不尊重,恰恰相反,我痛心疾首于現實生活的殘酷。
在網上搜尋一下“英年早逝”或者“過勞死”,相關網頁達六七萬頁。這些年來,一大批才華橫溢、正是社會中堅力量的知識分子,都在四五十歲上下猝然撒手,僅憑記憶就能數出他們中間的一大批名字:張廣厚、羅健夫、蔣筑英,路遙、周克芹、王小波、施光南、李媛媛、王均瑤……太多了,多得就像滿天繁星,那些名字曾經熠熠生輝,但卻竟像流星雨般快速隕落。他們是社會精神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他們本身也是社會的財富,但他們走得太快太早,他們的英年早逝對全社會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從這些中年人中找出共同點并不困難。他們往往身兼數職,在單位都是中流砥柱、任務繁重,長期超負荷工作,事事親力親為,生活習慣和生活質量較差,他們平時幾乎不上醫院,連軸轉地工作,體力透支從不當一回事,巨大的心理壓力更是常常郁結在心,不為外人所知,結果走得突然,往往連遺言都未及留下。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希望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必然付出更多的心血,承擔更大的壓力。
確實,我們的社會需要許多埋頭苦干,具有奉獻精神的人,但人們也真誠地希望這些人能活得長久。譬如焦裕祿、孔繁森,人們何嘗不希望這樣的人活得健康一些、長久一些,為人民多辦一些好事、實事。然而,他們卻走得太早了。
我們不僅僅希望這些事業上的“拼命三郎”們關心愛護自己的身體,同時呼吁更多的家庭、單位和社會都來關注英年早逝的相關問題,給他們更寬松的環境,讓他們在全力以赴事業之余,有更健康的身體。
職場貼士:漫無焦點的閑扯淡。你回答完問題或作完一段評論,就此打住,等待下文。話點到為止,喋喋不休徒然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