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王先生,公務員
我四十出頭了,回過頭來審視自己走過的20年人生職業生涯,感覺忙忙碌碌,只到了個不上不下的副處級。看到同學同事躊躇滿志、事業有成,又惆悵又不甘心。想更進一步,又還沒找到好的門路,心里很煩。
如果說現在去企業,沒有比較成熟的條件,我不敢,畢竟在這里積累了這么多年,而且孩子在上學,妻子收入一般,家里主要還得靠我,冒不起風險。如果繼續在機關里“向上爬”,似乎機會不大,信心不足。
到我這個年齡,知識、能力結構已經很難重新建立了,只能在現有能力下尋找機會。不少好的新鮮的機會,不屬于我;適合我的新的突破口,又談何容易。
第二個故事:沒法和年輕人去比那股“拼勁兒”了
講述人:呂女士,37歲,某照相器材外企的人力資源經理
我也算是收入和社交圈子比較好的白領人士,但仍感到危機四伏。我是比較早進入外企的一批人,當時進入外企的要求很簡單:能講英語,本科文憑就行。現在公司里優秀的新人日益增多,這些青年,頭腦靈活,富有創造力,工作起來充滿拼勁兒。我覺得自己依靠勤奮和經驗構筑的優勢地位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尤其在我過了35歲以后。
我也在堅持讀書學習提高自己,但是年齡不饒人,與年輕時學習的記憶力、學習效率相比,感到明顯如從前了。還要顧及家庭。公司里的年輕人也很勤奮,我覺得他們學習和成長得很快。
年前,公司招聘人力資源部副經理一職,要求:是福利和薪酬的設計專員,有職業生涯設計的3年工作經驗,年齡35歲以下。看著一大批前來面試的年輕人,我禁不住為自己的將來擔心。
點評:
老話“人過四十不學藝”如今沒有市場了,論資排輩的用人制度已是強弩之末。社會求賢若渴,人與人的競爭集中到知識的
競爭、能力的競爭。中年人支撐起社會主流,但也站在身體、知識老化的門口,居安思危,是為自然。
歲月除了增添皺紋,也練就精純。變化對一部分中年人是壓力,對另一部分中年人而言卻是第二次選擇的機會。如果說當年的選擇是以年輕和勤奮作為資本,那么第二次選擇則是對多年修煉的檢驗,是人生里的勇敢的自我檢驗。
職場貼士:職場理財:多交有良好消費習慣的朋友,不顧自己實際消費能力而盲目攀比只會導致“財政赤字”應根據收入和實際需要合理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