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和輕松的蹺蹺板
我的心理學課堂上有位成績優異的學生曾說:“我的生活不外乎兩種狀況--不是又累又無聊,便是壓力大得受不了。我的身體只有高低兩種排檔,而且只怕連離合器都燒掉了?,F在的我只像是行尸走肉。”這個學生試過滑翔翼、高空彈跳、瘋狂的性愛、爛醉如泥,甚至嗑藥。但是他既不覺得是享受、也不覺得在受苦。才十九歲的他,感覺卻只是麻木。
這個情況在學生間十分普遍。他們來上課時,看上去形容憔悴,而且咳嗽、打噴嚏、深受各種病菌的困擾。當我問到他們平日的消遣為何,得到的答案多半是“混”。我請他們解釋何謂“混”,他們回答說:“就是到處閑晃,看看會不會發生一些事,能讓他們精神為之一振”。他們拼命地尋求充實的幸福感,但是卻只是反復的在精神上感到疲累和空虛。年輕人的精疲力竭其實是由于經歷太多無意義的興奮,而不是因為刺激太少。人們顯然很習慣于有威脅性的刺激。不斷追求刺激的結果,就是養成了緊張的習慣,時時依賴感覺壓力的神經來查探刺激。實際上的運作情況是:神經系統本身就充滿了壓力荷爾蒙,它可以隨時下達指令要人體作戰或逃跑。這個壓力荷爾蒙如果泛濫,就會占用了原本應該屬于歡樂反應的空間。人們也會暫時性地被焦慮的情緒驅使得忽上忽下。
一個人是不是有緊張的習慣,從臉上就可以輕易看出來。他們的表情多半是時時處于戒備狀態,一有風吹草動就決定“要打、還是要跑”,而且前額和嘴角也會顯現久經壓力的線紋,即使是在解除武裝輕松一下、或是睡眠的時候,他們臉上仍然會持續掛著緊張的表情--兩頰緊繃、習慣性的磨牙。你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過著第七感的幸福生活,只要請別人形容一下你入睡時的模樣就能找到答案。
依靠壓力荷爾蒙過生活,就像是鼻子前懸著胡蘿卜的驢子一樣,就算僥幸吃到一口,感覺卻是大失所望。我們突然發覺自己其實并不想要,而且到手之后,它并未如預期地讓我們欣喜不已,甚至還會覺得有點悵然--因為一場耗費大量體力的追逐戰就這么沒有了。我們會立刻著手尋找另一根紅蘿卜,結果是讓自己成為“紅蘿卜追逐者”,而不是“紅蘿卜享用者”。這可以說是現今許多成功人士在心理上及生理上崩潰的主要原因。他們的人生只有在高壓下追求刺激,一旦目標達成,那同時也是噩夢的開始?!熬o張反應”不只是一種心理狀態,它也會造成生理上的損壞。長期處于緊張反應的情況下,無異是在慢性自殺,因為它會減弱免疫系統的功能、對心臟造成壓力,以及加速身體各器官的老化。
但是壓力并不完全是不好的。有些良性的壓力對健康和治療是一種好的刺激。關鍵并不是在有沒有壓力,而是在你如何學習面對壓力、利用它來增進健康。我們的生活中都需要一點點緊張來平衡幸福,也需要一點點不如意來平衡如意??鞓诽幏焦{不是一套讓你“覺得”舒服的療程,而是要你能“享受”舒適。不論生活提供什么給我們,它都要教你如何尋得歡娛--即使是在神經緊繃的時候。體驗被壓力沖擊的感覺其實滿有趣的--只要我們能完全地和壓力結合,而不是把它視為失敗的象征。真正的危險在于將壓力變成例行公事了。陷在壓力的包圍之中沒有絲毫喘氣的空檔,是最不健康的情形了。
良性的間歇轉換是在壓力中取得幸福的關鍵。過多的歡樂往往會導致過度的妄想;同樣地,持續性的不快樂、以及因無助感而產生的內部壓力也會造成臨床上的憂郁癥。心理神經免疫學專家常用蹺蹺板來解釋“緊張”與“幸?!眱煞N反應之間的關系。
試著想象兩名孩童坐在蹺蹺板上的情形。他們不用耗費太大功夫便能維持蹺蹺板的平衡。我們的神經荷爾蒙也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平衡壓力和輕松。這種均衡的狀態,心理神經心臟學者稱之為“良性的間歇轉換”。相反地,我們如果過著充滿高度壓力的生活,情況就有如兩頭大象分立蹺蹺板的兩端。他們要很小心才能維持蹺蹺板的平衡,如果一方稍有不慎,另一方便會沖入云霄或跌個四腳朝天。這時候,我們的“緊張”與“幸?!本蜁兂梢环竭^多、另一方過少。
大象蹺蹺板的另一個問題是:蹺蹺板本身遲早會遭受損壞。我們持續不斷地努力要使高與低維持平衡,但我們的身體卻會受不了這樣的折騰,種種跡象會在臉上、免疫系統的反應上、以及情緒上顯現出來。有些人拼命努力想減輕壓力、時時要求自己積極向上、或是辛勤工作以換取快樂??上^了頭,反而會使壓力過大、樂趣全失。在我們高低起伏的人生中,請記住維持均衡吧。
職場貼士:面對別人的輕視和怠慢,不要回避或者退縮,主動表示友好才是有益的,在退避三舍和鋒芒之間有一塊中間地帶,不忍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