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您覺得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年輕人患上“成功饑渴癥”?
曲偉杰:自從人類進入到互聯網時代以來,技術、觀念、信息更新的速度早已超過前人的想像。在這種沖擊波下,我們的社會出現了一批年輕的富人、年輕的行業領航人、新的高知群,而其他那些更多的普通年輕人在這種沖擊下,自然而然產生對他們的羨慕,甚至是嫉妒;同時產生的還有生存、發展、成功的壓力。“某種產品如果18個月還不更新的話,那就只有被淘汰的命運。”比爾·蓋茨這樣說。正是這種“時不我待”的環境給了現在的年輕人“饑渴成功”的主觀體驗。青年人表現出來的“成功饑渴癥”正是社會聚變投放到他們身上的折射。
但是中國有句成語,“大器晚成”。幾千年來,中國人在學識、財富、事業的發展上都推崇用不溫不火的方式來實現。“暴發戶”可不是什么好聽的詞兒。
《中國青年》:“成功饑渴”對一個年輕人的成功到底會有怎樣的影響?
曲偉杰:“成功饑渴”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不是看他“饑渴”的程度,而是看他是不是把精力放在對渴望的體驗上。不能只顧著體驗“饑渴”,而是應該把饑渴轉化為追求學業、知識、職場發展的動力,促成自己成功理想的實現。
《中國青年》:如何轉化呢?
曲偉杰:我們這個社會鼓勵成功、鼓勵創造財富,因此,我們面臨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的。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把饑渴轉化為動力,需要努力提高自身選擇的能力。一個人價值的大小是由他所選擇解決的人生題目大小來決定的。毛澤東、鄧小平選擇解決的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他們的人生價值就實現最大化了。
《中國青年》:作為一個年輕人,怎么選擇自己的人生題目呢?
曲偉杰:有兩個成語:一是“怦然心動”,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一定是能打動你的,而不是家長為你代勞的,也不是這個社會強加你的;二是“游刃有余”,你選擇解決的人生問題是自己能力范圍內的,而不是要你把生命透支到依舊不能解決的問題上。
胡適先生當年給年輕人開出三劑藥:興趣丹、問題散、信心湯。成功、富有和幸福都不是面對它們時的“抓耳撓腮”,而是從選好人生小題目開始,才能做好人生大文章。
職場貼士: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到最好,積累起來后,就是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