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沈建 采訪-亓昕
[病例4]
沈建,26歲。
病癥:按照世俗模式成長,浮躁。
該死的鬧鐘又在尖叫了,我一把按住它,帶著一種近乎仇恨的情緒起床了。近一年了,我都是在這種罵罵咧咧中起床的,一想到要去上班,就郁悶至極。
畢業才多久啊?怎么就變成了這樣?
其實從小到大我都是個好孩子,不,更正一下,是父母和老師眼里的好孩子。因為我從小就很順從,他們要我怎么樣我就怎么樣,要我學什么我就顛兒顛兒地去。
最先學的是唱歌還是跳舞我都忘了,那時我也就四五歲。父母的目的不過是讓我多些“特長”,升學時好加分。那我就去吧,說實在的,我沒什么天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在先后學過舞蹈、唱歌、二胡、書法等而最終無一所獲之后,爸媽一咬牙一跺腳——借錢給我買了架鋼琴,他們的理由真是逗:“為了你的前途我們都借債了,看你這回還能不能學好!”
這話多少對我是起了作用的,因為那時那么小,沒有足夠的思考能力證明他們的觀點有多么荒謬。之后,我奮起直追,每天練琴三小時,直到考高中的時候,順利過級,把學得比我還早的同學落在了后面。最爭氣的是,我終于部分完成了父母的初衷:因為我的特長,中考加分,我得以進入重點高中。
到高中以后,我對地理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一整天一整天地癡迷于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我能閉著眼睛畫出中國與世界板塊圖,對再小的國家的基本概況我都了如指掌,我對地質構造與演生學說著迷極了。我想,考學時我一定要報考有關方面的專業,今后,我無疑會是一個出色的地理學家!
然而,我遭到了父母的堅決反對。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跟我講述“利害關系”。他們認為“地理”是不務正業,以我的成績,完全可以考最好學校的最熱門專業,比如計算機、外語、金融,甚至我想他們還可以讓我出國念什么工商管理,他們認為這樣才是好前途……最后,我妥協了。
我最后考進了一所重點大學的外語系,學習小語種,父母認為今后好找工作。好不容易上了大學,當我終于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愛好的時候,我發現,我已經徹底被父母“異化”了,或者說,我完全“開竅”了。
我把時間大量花在參加各種社團、考取各種資格證、與老師拉關系、爭取各種榮譽上……我要為畢業后的出路早作打算,或出國或考研或找工作,得提前鋪路。
大學四年就這樣過去了,而我的專業……
現在,我在一家出版機構做翻譯和編輯工作,分配的時候有很多同學羨慕我,我四年的努力好像也沒白費,可是,工作一年多以后,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多么的貧乏,我的專業水平又是多么的差!
看得出來,領導和同事對我也有些失望,有時我還想靠自己大學四年練就的人際交往本事活動活動,給自己加點分,可是有一次,當我把從家里帶來的特產送給總編的時候,總編語重心長地說:小沈啊,年輕人,切忌太浮躁太功利,我看,你還是把時間花在業務上比較好……我當時簡直無地自容,我也第一次知道,原來,在同事領導的眼里,我是一個“浮躁而功利”的人。
近來,我的心情越來越差,厭倦上班,業務也沒什么提高。我覺得自己遺失了最重要的東西,可是我又不知那是什么……
心理學家曲偉杰點評:你遺失的是真誠
整理-萬瑩
沈建是一個敏感而聰明的人,在“郁悶”的狀態下,他能敏銳地察覺到自己遺失了某種重要的東西,而他遺失的正是“真誠”。這里的“真誠”不是一般意義所理解的“不跟人說真心話”,非道德品質問題;而是他的所感、所想與所選擇的缺乏一致性,他對自己的內心不真誠。
沈建的“擇不由衷”始自孩童時代。不喜歡父母安排的特長學習,他不說;不喜歡父母安排的專業,他也不說。為了贏得父母的喜歡,他選擇做個聽話的“好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也確實因為自己的“聽話”“不真誠”而獲利,考上重點高中、熱門專業。在走上社會后,他腦子“開竅”,成為一個“會來事兒”的人。于是在大學里,他過得很好,畢業時還分配到一個好單位,多么令人“羨慕”啊。
直到工作中,業務不精,“來事”不起作用的時候,他郁悶了,這也是因為在就業時他的“擇不由衷”造成的。心理學上分析,任何選擇都是放棄。你選擇當一個“會來事兒”的人就放棄了當一個“真誠”的人;同時,任何放棄都是選擇。你放棄現在工作中的既得利益,而去選擇一個“不給工資都愛干”的工作,作一次真誠的選擇,結果又會如何呢?
職業的成功有兩種評價標準,一是世俗認定的成功,有地位、有車有房;另一種是自己認定的,因為工作既是謀生的手段,也是內心需求的反映,當一名地理學家不就是沈建當初內心認定的嗎?可惜他放棄了!但現在他依然有機會選擇,拿出真誠,選擇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選擇能讓自己怦然心動的職業與崗位。當然,這一切都不會一帆風順,一蹴而就,支持真誠的便是堅持了。
職場貼士:如果有人主動走過來跟你打招呼,那這一定是個大人物。多練習一下“紆尊降貴”,經常不厭其煩地做自我介紹,你的人際關系通道將會愈走愈寬,也愈走愈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