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危險+機會(成功者說)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說過:“漢字用兩個字符來書寫Crisis(危機)這個單詞。‘危’字代表著危險的意思;‘機’字則代表著機會的意思。身處危機中,意識到危險的同時,不要忽略機會的存在。”
心理學家認為,“危險”是指對人構成威脅、讓人產生畏懼、驚恐等不良情緒反應的人或事。用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分析,“危險”的可怕不在于危險本身,而在于人們對危險的認知。例如:同樣站在10米跳臺上,訓練有素的跳水運動員可以輕松地作出復雜動作后入水;而對于患有恐高癥的人來說,光是走上10米跳臺的過程都讓他兩腿發軟。
所以,面對危險,首先要提醒自己:危險,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可怕。
“危險”讓人恐懼之處還在于它往往與失敗、挫折、受傷等負面情緒緊密相連。所以,應理性看待危險與失敗的內在聯系。
斯蒂芬·霍金身患肌肉萎縮癥已數十年,他失去語言能力也已很長時間,只能通過一臺特殊的電子設備才能與外界進行交流。他曾在一本書中寫道,當他得知自己患病時,情緒十分沮喪。但當他認真進行深思之后,卻變得很高興,因為這正好使他專心于自己最具才能的事業。許多物理學家都因為來自外部世界的影響使他們偏離了自己的學術研究。霍金說:“我不會有比這更好的命運機遇了,對此我心存感激。”
霍金能把它看作是一種機會。那么,我們如何從危險中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呢?用“兩分法”看待危險,“逆向思維”尋找出路。任何事都不會是一味的“好事”或是“壞事”,既然如此,再壞、再可怕的危險其本身就有值得我們細細推敲的“另一面”,找出這潛在的“另一面”就是發現機會的轉折點。
西方有句俗語: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一定為你打開了一扇窗。不要只是認為只有“門”才是出路,去找那扇你一直沒有發現的“窗”。因為成長,所以我們面臨一次次的危機;因為危機,我們一點點地成長。
摘自《青年心理》
《市場報》 ( 2006-04-21 第08版 )
職場貼士:很多職場上的人都有這樣的毛病,老覺得自己應該拿更多的錢,卻很少想自己到底值不值那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