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來自日本的調查發現,成年男性最大的壓力來自上司,次之是同事,而成年女性的最大壓力則首先是同事,其次是上司;在引起最大壓力的事情上,男女都首選工作,但第二位不同,男的是社交,女的是家事。
這個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本的社會文化特點。自從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出版研究日本的專著《菊花與刀》以來,有大量關于日本國民性的研究發表。在這些研究中,有一個基本達成的共識,即日本人對于工作全力以赴的精神、做任何事情都盡心盡力的態度是他們取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秘訣之一。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日本國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工作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工作的那根弦總是繃得緊緊的,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這種情況還可能加劇,因為工作緊張而造成的焦慮、抑郁,甚至自殺的現象在日本也普遍存在。
此外,日本社會有明確的上下級關系,也有明確的兩性角色分工,這樣的協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人們也大都認同這樣的關系與分工。在日本的工作場所,男性的角色要求主要是完成上司下達的任務,其次才是協調同事來達成團體的目標;而女性的角色要求則首要表現為協調同事關系,成為集體的“潤滑劑”,其次才是處理與上司的關系,完成相應的任務。但是男性在工作以外,也要有大量的社會交往需要面對,所以,我們在影視中經常看見,日本的男性職員下班以后大多聚到小酒館中,一方面是暫時緩解壓力,更重要的是進一步理順與加強人際關系,而女性下班以后大多要回家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和小孩等等。
同樣是面對壓力,中國男性和女性的態度卻與日本不盡相同。
中國女人比男人壓力大
北京零點調查公司曾經通過網上調查方式,對415位北京的公司白領進行調研發現:工作壓力較大的人占到了調查總人數的41.1%,是工作壓力較小的白領人數(占20%)的兩倍。其中,男女對工作壓力的感受大體相同,但女性的身心疲勞度遠遠高于男性。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女性同時承擔更多的家庭壓力,以及女性面臨壓力的自然反應和疏散壓力的方式不夠積極有關。當然,這一結果與日本的調查不盡相同,也與兩國不同的文化特征有關。
美國人研究認為有生理原因
那么,面對壓力,男女為何表現不一樣呢?今年上半年發表在美國心理學會《心理學評論》雜志上的一份研究指出,人們面對壓力做出什么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當事人的性別,具體說,是催產素的多少。
該報告對近年來數百個關于人和動物行為的研究做了總結,還得出一個結論,即男女壓力反應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在催產素。催產素是一種情緒調節劑,能減輕焦慮和憂郁。男性和女性體內都含有催產素,只不過女性體內的含量更高。這會導致女性在壓力下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被研究人員描述為“照料和友好”的反應,這意味著她們更可能從朋友和家庭中尋求支持。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克萊因博士認為,女人面對壓力時,更有可能去保護和照顧她們的孩子,或是向親友尋求安慰。
男人則更有可能表現出一種“或戰或逃”的反應。在壓力面前,男人或是生氣或是躲避。這可能是由于他們體內高水平的睪丸激素造成的。克萊因博士和同事發現,隨著壓力出現,男人體內的睪丸激素水平會增加。同時,男人患上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如高血壓、酗酒的可能性也大。因此,研究人員推測,女性面對壓力所采取的方式更可能對身體具有保護性作用,有利于長壽。
把減壓的主動權握在手里
幾乎所有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國民壓力都會有所增加。人們不必為此感到驚慌與難以忍受。壓力最終作用于人體,都需要先經過大腦的覺察、理解與判斷。因此,個人仍然是控制壓力的一個有效閥門。
當外界壓力過大時,可以選擇離開一段時間,以求得調整。如果不允許離開,還有許多自我調整的方法。這些方法涉及飲食、運動、睡眠、美容、人際關系等幾乎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食物減壓法,多吃含鈣和維生素C的食物、辣味的菜;音樂宣泄法,聽聽適應某種心境的音樂,唱唱卡拉OK;人際互動法,比如傾訴、打牌、團圓;體育休閑法,玩玩最喜歡的項目,搞點刺激的運動,發泄一下積郁;甚至看恐怖片、嗅香味、養寵物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職場貼士:尋找快樂:學會從工作 中尋找快樂和滿足,職場勞累很多是自我設置的心理疲勞,要努力在工作中獲得愉悅的情緒,通過成功完成任務獲得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