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欠債人要過“年關”,其實全社會都要過“年關”,只不過大家對“年關”壓力有點兒視而不見。讓我們先看看事實:
每年春節前后,都有上億人口的大流動,這種大流動對流動者本人和周圍有關聯的人們,以及交通、社會管理乃至國家決策機構都構成了巨大壓力,這是舉家團聚、舉國大流動帶來的社會性壓力。
每年春節前后,公安機關和媒體都會提醒公眾注意加強人身財產安全保護措施,這是過年讓全體人民都能感受到的安全壓力。
為了過節我們還要做很多準備,這些準備也是壓力。例如,人們要購買車票、船票或機票,要籌備回家的資金;打工族不知道能不能按時拿到辛勞一年的血汗錢,擔心年后能否回到現單位工作;節日使那些沒有男友或女友的大齡青年面臨尷尬,網上曾有人出錢“租”男友或女友回家過年……
上述種種“應激源”都來源于過節,從這個角度講,“年關”壓力是一種客觀存在。
面對應激源或應激事件,大家都會對其進行認知評價,同時會出現情緒反應、生理反應和行為反應。應激反應一般分三個階段:一、警戒反應期,體內的防御能力被喚起,或者準備“戰斗”,或者準備“逃避”。二、抵抗(適應)期,進一步適應應激事件,對應激源的抵抗增強,應激反應可能到此結束。三、衰竭期,如果長久持續的無法從壓力中走出來,就可能出現過度的、不適當的行為反應。
應激反應會不會在第二階段順利結束,關鍵在于對壓力的評價或覺察。這種評價或覺察可以是雙重的,第一步,可以認識到應激事件與自己不相干或認識到對自己有積極意義,這就不會出現不利的應激反應。也可能認為會對自己帶來損害或損失,這時進入第二步認知,即對應激的潛在對策和自己應對手段的認知。若對自己的應對手段充滿信心,就不會體驗到應激。如果自認倒霉,降低期望值,繞道開溜,應激反應的程度也會相應減輕,有可能避免進入衰竭期。這樣的認知評價,有利于對信息的正確評價及應對能力的發揮,屬于積極的應激反應。相反,將會妨礙正確判斷及積極應對的選擇,會出現過度喚醒(如焦慮),過度的情緒喚起(如激動)或低落(如抑郁),認知能力降低,自我概念模糊,進入消極的應激反應,這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是不利的。
有效化解壓力是良好適應的表現,而良好的適應是從正確或恰當的認知評價開始的。有學者提出了情緒指數公式:
情緒指數=現實實現數÷內心期望值
情緒指數越大越理想,例如你希望考100分,實際考了60分,那你的情緒指數是0.6;如果你希望考60分,結果考了60分,你的情緒指數是1;如果你希望考60分,結果考了100分,那你的情緒指數是1.67。主動降低期望值,可以有效減少情緒緊張,有利于應對壓力。
面對壓力,明智的辦法是降低內心期望值以提高自己的情緒指數,培養靈活應變的能力和樂觀豁達的性格,在困境中逐步升華自己。
鏈接
壓力是一種感受。當你面對不能處理或可能破壞生活和諧的刺激事件時,便會感到不安,這種感受就是壓力。那些讓你感到不安的刺激事件被稱為壓力源,壓力源可以來自自身,例如個人的心理困擾、心理沖突等。而更多的壓力源來自外界,如重大生活事件(親友傷亡、經濟狀況改變、欠債、離婚、結婚、懷孕、升遷等),突發或災難事件(天災、意外事故),日常生活困擾(塞車、發現錢包丟失等),社會事件(交通擁擠、經濟衰退、連續出現的綁架案、職業應激等)。
感受到壓力是一種身心過程,當你遇到壓力源時,便會認知或覺察到威脅,隨后出現焦慮反應或緊張情緒。這時的焦慮反應或緊張情緒可能在言行中表達出來,也可能暫時不表露。
人天生會設法化解壓力,化解壓力的過程就是適應的過程。適應就是改變自己或改變環境,以便與他人或周圍環境關系協調。當自己的需要得以滿足,或困境得以擺脫,緊張情緒就會消除。需要強調的是,改變自己和改變環境的方法必須是社會認可的,否則必然引發新的,甚至更嚴重的壓力。
壓力并不總是壞事,適度的壓力可以使我們保持恰當的應激狀態,提升應付內外變化的能力。
職場貼士:絕對不要在電話上說“好”,而是說:“等一會兒再和你聯系”。當你和某人交談時,會有很強的迎合沖動,而且會讓你不經充分考慮就答應對方。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