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在一家公司工作待到三年是不是開始覺得前途模糊不清?你不是唯一的。有調查顯示,九成職場人士經歷過“三年之癢”,對于職場人士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無可躲避的職場通病。
人生處于二十五六歲的光景,初入社會時的新鮮感逐漸喪失,對工作略微有些失望,所從事的不是自己最想做的,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一些迷茫,看不清自己的錦繡前程在哪里。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尷尬?
“三年之癢”癥候群
趙萍,1988年出生的典型85后,工作了三年,換工作的次數已經達到了兩位數,最長的一份工作也就半年。
“自己像跳蚤一樣跳來跳去,每個職業都像蜻蜓點水一樣淺嘗輒止。我真的感覺跳累了,想在一個單位里踏踏實實地穩定下來。看看身邊的同學,不少人在一個單位扎扎實實地干,現在的成績也頗為不俗,而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坐標在哪里。”
陳尚,同樣作為85后的她也經歷著“三年之癢”,她的對策是選擇“回爐”——考研。“工作了幾年才感覺到學歷不夠用,想要回學校重新讀個書,鍍個金。”這一年齡段通常是選擇“回爐”的最后機會,一旦超過25歲,通常會有家庭、子女等束縛,未免有些為時過晚。
另一位受訪者小韓則是打算創業。他說,自己在工作三年的時候選擇創業,但是明顯感覺自己太過稚嫩了。按照招聘專家的看法,創業是艱難的,對于職齡三年的人來說,要具備自由翱翔商場的經驗、能力和關系網,還是有點兒早。
“三年之癢”跳還是不跳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全面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問題所在。如果眼下的工作性質和自己的個性、職業能力傾向有沖突,可以考慮職業轉換;如果是行業不景氣,前途黯淡,及早脫身為妙;如果是因自身能力不勝業務要求,進修充電要抓緊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畢業后進入職場的前三年,是職場新人職場探索期。在經過此階段的摸索和鍛煉后,應該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更明確的目標,并制定下一步發展計劃。
“撓癢”的方法各有不同。有些職場新人,因為經濟形勢不好,只要有工作機會,不管合適不合適都去做,結果兩三年后又花大成本、冒大風險轉型。很多人在找工作時,外部環境不佳,主觀上又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衡量取舍標準不清晰,只顧眼前,而缺乏長期的職業規劃。
同時,在面對工作選擇時要想清楚為何跳槽,是上級太難伺候,還是工資太低心里委屈?最重要的,還是要認清自己,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才能降低跳槽的風險,因為“癢”并不是能一跳了之的。
下一篇:做棵職場蒲公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快樂是職場 另一種成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