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總:
今天就要離開了公司,盡管是那么的不心甘情愿,糊里糊涂辦完離職手續還是讓我有點始料不及。王總,作為公司的創立者、舵手,您一直強調平等、誠信、互助、人性的企業宗旨,當公司一批又一批核心員工離開公司時,您是不是該認真審視公司的企業文化了?我們有很多漂亮的文字,關于價值、關于誠信、關于忠誠、關于平等、關于責任,等等……但我想,再漂亮的文字,只能是文字,如果沒有信念的恪守,在團隊的漠視與偽飾空間中,一切都是虛無的,也帶有深深的傷痕。也許這一切您什么都不能看到,但這并不能改變一個集體卑劣地生存著。
來公司已兩年有余,對公司是有感情的,兩年來,公司的進步與我個人的成長時常讓我感動與興奮,這份割舍不斷的感情,讓我在目睹公司輝煌的背后,無法掩飾自己的迷茫與困惑,也無法漠視組織渙散吞噬著公司千辛萬苦而凝聚來的聲譽和榮耀。公司以品牌起家,靠品牌持家,可謂一路風雨走來。有人說做品牌是哲性的政客,需要敏銳嗅覺和邏輯思維;也是詩性的商人,需要超脫與創意。我想,或許唯有如此,這種品牌精神主宰下的企業才能蒸蒸日上……
通讀世界500強、美國500強、《商業周刊》全球1000大企業、中國最大的100家企業的成長案例,看到最多的是贊譽,卻無法尋覓到輝煌背后的規律、危機與變革的智慧。國內許多企業創立者立志追求永續經營,而事實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4-6年。公司一直主張向羅技、三星學習,努力嘗試在他們的輝煌中找到我們騰飛與質變的細胞,但遺憾的是,似乎從來沒有成功過,為此我們付出了很多,而且一次比一次代價更大,難道不該認真反省嗎?作為基層員工,我想知道在高舉國際化大旗背后,公司真正的生存核心是什么?是人才?技術?產品?信息?市場?還是管理與營銷?作為市場部骨干員工,兩年來,我從來都沒有看到,哪怕是接近我需要的答案!公司創業才三年,要真正成為行業的領導者,路還很長,中國有句古話“創業難,守業更難,持續發展就難上加難”。世界著名咨詢公司曾就企業發展史作出詳細調查,得出結論是:好的產品與項目可以讓企業在糟糕管理與營銷狀態中生存3-5年,在一般營銷與管理狀態中生存6-10年,在理想管理與營銷狀態中讓企業生存15年以上,而我們企業宗旨的第一條卻是:做領導企業,做百年品牌。我想問,我們的根基是什么?經得起市場檢驗與推敲嗎?
作為行業的標志性企業之一,公司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雀起,做技術僅30萬起家,在沒有任何外來資本介入下,做到如今幾個億的規模,其中艱辛可想而知。公司是行業的開創者,本該有足夠的熱情與信心讓自己一路領跑下去。而事實上,一年來我們的聲譽、業績、市場份額一直在下滑。入職兩年多來,公司各階層人員多少都有些接觸,很遺憾,我幾乎只看到渴望晉升的基層員工、把持公司股份的總裁們才有那份對工作發自內心的執著與責任感。前者是為自己在公司的命運,后者是為公司在市場的命運。更遺憾的是,因為中層組織權利與義務監督的失控導致公司高層越學習西方現代營銷與管理,經理們就越學習推委責任的技巧,難道是他們害怕被淘汰?還是更本就不怕淘汰?也不可能淘汰?更可怕的是,似乎職位越高,這種推委的本領越如火純青,公司很多策劃與市場方案的執行,一出問題就是下屬執行不力,經理們想著如何懲罰下屬,或是去總裁那里解釋和自己沒有關聯的理由。論公行賞時,爭先恐后,沒辦成事時,個個避嫌,每天花在盤算自己口袋和關系圈的時間遠遠多于思考如何為公司創造利潤的時間。我們在漸漸養成一種習慣——積極匯報工作,消極應對市場。如此作風下,公司天天講國際化,難道您不覺得變味了嗎?記得王總常說:人要有思想,勤思考,懂戰略。企業真正的生存危機都是潛在問題的積累,如果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到企業無法掉頭的時候,那不是更尷尬嗎?企業最大的悲哀是在無力抗爭下無聲無息地消亡…..公司要做大,與時俱進、未雨綢繆、目光遠大才是我們的生存之本啊!我總是在想,當公司在發展中經歷陣痛,需要員工無私付出時,有多少員工可以堅定信念,與公司同舟共濟、榮辱與共?您不覺得精誠協作、榮辱與共才是我們企業真正需要的文化與精神嗎?而事實上呢,我們整個團隊都在迷失自我……
如果以一種理性的姿態走近我們的市場營銷團隊,尋找我們潛在的危機,公司以及公司所代表的經營之道與精神才能生生不熄。
職場貼士:在工作當中總是會面臨各種職場百態,與其想要改變環境、他人,倒不如先改變自己,如果能夠抱持輕松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會比郁悶、感嘆來的有意義多了。假設同事比自己更得到老板的賞識與信賴,可別老是怨嘆上層識人不明,不妨想著同事肯定能力比自己強,而要鍛煉更多的本事來贏過對方。多一點的自嘲,以及多一點的阿Q精神,你將會發現樂觀思考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