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中城市設置的行業和工種限制、硬性規定企業單位不得使用農民工。”
“農民進城務工要辦暫住證、健康證等五大證;要交就業登記費、審核費等各種費。少一證就挨罰,甚至遭遣返。”
“現在流行‘35歲退休’的說法,因為滿大街的招聘廣告說得明白:只招35歲以下人員。”
“高學歷泛濫,非高學歷者不考慮,非高學歷者不招。”
“一男一女兩個求職大學生,用人單位多半會留下男的,哪怕女生的各方面條件都比男生好。”
“‘河南人勿進’,一些用人單位明確貼出告示,拒絕河南人。河南人得罪誰了?”
幾天來,就業問題一直是兩會的熱點話題,而代表委員們對就業中出現的種種歧視現象格外關注和憂慮,認為需要立法解決。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鄭功成代表說,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面臨我國就業和再就業的嚴峻形勢,就業市場卻出現了就業歧視的種種現象,這嚴重扭曲了人力資本的正常流動,破壞了就業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導致人力資本巨大浪費。
我國《勞動法》對就業平等作了原則性規定,但因缺乏可操作性,客觀上難以執行。法律的缺席,使就業歧視愈演愈烈。
在市場經濟國家,就業歧視現象通常受到法律的明令禁止,用人單位招人不能設限制性條件。如果設定限制性條件,必須有充足的理由,否則將受到起訴。
“很多人認為出于工作的需要對年齡、性別等進行限制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事實上造成了歧視性待遇。”全國政協委員張慶成說,“雇主可以任意地規定招聘游戲規則,對招聘者是不公平的”。
兩位代表委員一致提出我國需要制定《反就業歧視法》,明確確立就業平等、禁止就業歧視的法律原則,并由政府部門履行對就業市場歧視性行為的監管職能。
鄭功成同時指出,反就業歧視需要一系列相關配套的改革措施,關鍵是要打破戶籍壁壘堅冰。他特別指出,大學生在就業中正越來越成為高學歷的受害者。他分析說,本科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研究生學歷嚴重貶值,國家不得不采取對高學歷就業者的保護措施,導致我國的學歷教育陷入片面追求高學歷的怪圈。
鄭代表提供了一組數據,根據人口普查資料及人口預測,高中階段學齡人口將在2004年達到最高峰,為7500多萬人;大學學齡人口到2008年達到最高峰,為1.2億人。
更大的壓力集中在初中生階段。2000年,初中畢業生為1607.1萬人,而高中招生數只有400多萬人,因不能升學而進入社會的初中畢業生達到1200萬人,每年不能升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亦達到200多萬人。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仍無法滿足適齡青少年的需求。
在高學歷求職學生遇到巨大就業壓力的同時,北京、深圳等地高級技工的招收卻出現斷檔。鄭功成認為,緩和這一局面的辦法只有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重視發展初中畢業后面向就業的非正規教育與非學歷教育。
目前職業技術教育全面萎縮的局面令人擔憂。1993年到2000年,全國技工學校由4392所減少到3792所,招生人數凈減近10萬人。
鄭功成說,在城市生源持續萎縮的條件下,當務之急是職業技校招生應徹底打破戶口限制政策,將招生來源轉變為以農村生源為主。這需要打通目前的戶籍壁壘,賦予技工學校招收鄉村學生可將戶口轉到城鎮的政策支持,或者由學生畢業后的就業來決定戶口。
鄭代表強調:“打破戶籍壁壘是反就業歧視的重要內容。”
職場貼士:1、看上級不順眼,是你的定位不準;2、看下級不順眼,是你的能力不夠;3、看老板不順眼,是你的選擇不對;4、看同事不順眼,是你的胸襟不寬;5、看公司不順眼,說明你的眼光不遠;6、沒有原因,就是看某人不順眼,說明你自己確實有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