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校園環境是大學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屬于校園的顯性文化。綠地空間作為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綠化、美化校園,創造校園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它還具有反映某種教育價值觀念,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本文從設計學的角度結合教育學、環境行為學、環境心理學等理論,以及國內外相關實踐成果,針對中國大學校園開放空間的場所營造進行分析和論述,提出了大學校園環境建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倡導環境育人、環境塑造人的理念,以育人為目的建設全方位空間場所,打造具有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的校園環境,實現環境影響學生、環境熏陶學生、環境激勵學生、環境塑造學生的環境育人作用,建設具有場所精神的大學校園環境。
關鍵詞:大學校園;環境建設;學生培養;場所精神;環境育人
一、引言
1.1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一個新的建設發展階段,國務院提出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建設目標和方向。中國大學的建設將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此帶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新發展。[1]按照國家對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提出的建設目標和方向,大學校園空間環境建設應思考如何適應和提供培養具有國家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
1.2針對這樣的培養目標,需要在繼承優秀傳統育人方式和方法的基礎上,探索更加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環境的建設。當前,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人才培養環境的要求包括營造讓創新人才充分發展的制度環境、教育環境、學術環境和營造支持創新、激勵創新的社會環境,還包括提供創新人才交流和成長的物質與精神環境,為創新人才營造能夠激發創造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大學校園環境要形成新的開放教育系統,更加重視綜合考慮空間上的整體布局,突出校園育人的環境場所建設。在建筑與景觀、景觀與環境的融合方面要有更高的要求,強調實用功能與行為活動的價值與意義,體現完整的教育體系和具有場所精神的校園育人環境,這將成為現代校園建設發展的趨勢。大學校園環境建設是伴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而發展,具有場所感的校園環境建設是新時期高校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營造濃郁的育人環境與校園文化氛圍,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二、強調以學生為核心的校園環境設計與建設
2.1大學的意義在于育人,一切圍繞學生培養,打造育人為目的場所環境應該是大學校園建設的根本。突出以學生為核心的校園環境建設,營造服務于創新型人才學習、科研和生活的場所環境是新時期校園環境建設的方向。從世界高水平大學環境建設發展的趨勢來看,普遍倡導以學生為核心進行校園育人環境的建設。美國高等教育率先推進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教育,提出一個“中心”、三個“結合”的教育理念,即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育人相結合,科學與人文育人相結合,教學與研究育人相結合,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收到顯著成效,為世界各國的高等學校改革發展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尤其在大學文化傳承、大學精神弘揚和大學場所環境與場所精神營造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2.2中國現代大學的發展起步晚,由于大學建設理念滯后、管理水平平庸、建設經費不足等原因,導致多數大學的校園空間環境建設缺乏校園的特色與大學精神的體現;缺乏以學生為核心的校園環境建設理念的確立與建設指導;許多大學缺少校園的個性與內涵,普遍缺乏校園交流與互動空間;空間環境缺少主題的表達,更缺乏高品質的視覺環境塑造;校園環境極少體現場所精神,大多偏重外在的形式追求,缺少對大學精神和文化底蘊的有效呈現,致使學生缺乏對校園環境和大學文化的認同感;多數學校過度關注校園的形式美化,忽視對校園學生主體的關注。
2.3總之,中國大學對環境服務學生、環境塑造學生和環境培育學生的意識普遍需要提升。新時期的中國高等教育以新的建設目標和方向為指針,倡導大學全方位、系統化的建設理念,更加強調環境育人的意義與作用。在校園空間環境建設方面,逐步認識到營造全方位開放性育人環境是高校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突出以學生為核心的大學校園場所營造理念,就是強調為學生的成才創造物質與精神融合統一的空間環境。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完善品德的修養,滿足精神的愉悅。充分考慮并尊重使用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創造既能滿足師生學習要求,又能激發交流創造的空間和場所。強調環境育人,重視空間場所的創造及優化,構建多層次的交往場所,創造適合交流、融合的空間環境。[2]營造與大學人才培養理念相適應,突出校園特色,傳承學校歷史文脈、弘揚大學精神、凝聚師生情感,創造積極向上、具有吸引力,以及認同感和自豪感的校園場所環境將成為新時代大學建設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三、創造以育人為目的全方位場所空間
3.1大學是一個多功能調和的綜合體,校園環境是大學育人的有機組成部分,樹立環境育人的理念,關注環境對學生的熏陶、啟迪、影響、制約、塑造等教育作用的意義與價值,開展全方位的大學育人環境建設工作。我國大學在發揮環境育人作用,注重環境建設方面相比世界一流大學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認識和觀念上,以及校園環境建設的方向和目標等方面。一個時期以來,受到“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浮夸傾向的影響,我國大規模的大學擴建工程中,真正把校園環境建設與營造學術研究氛圍,與人才創造力的激發、與營建溫馨融合的交流環境等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在一起的建設項目并不是很多。中國大學校園環境建設迫切需要加強和開展環境育人的系統化和專業化研究,提高觀念與認識,建立目標,找準方法,真正將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環境建設落實在實處。校園的環境建設系統,主要由空間載體、文化精神和場所體驗三部分組成。
3.2校園環境中學生是核心主體,圍繞學生展開的環境建設將極大促進人才的培養,具有場所感的環境可以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發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斯蒂文•霍爾認為,人是場所的核心,場所是為人服務的,場所空間只有人的參與,才能激發其隱含的場所性,沒有人對場所的體驗,場所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要倡導針對學生主體,以育人為目標,建設學生能夠和樂于參與其中的場所環境,充分發揮大學校園場所環境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作用。場所是由建筑與景觀構筑的具有明確特性的空間環境,在這里人與環境產生聯系,由此成為對人有意義的“場所”。場所不以建設物質的形體空間為目的,在于營建蘊涵著精神意義的場所環境。
3.3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凱文•林奇的“環境意象理論”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他認為人們是通過環境的意象來與環境進行交流的,環境的設計就是努力營造出環境意象。[3]場所能夠給學生以思想、激勵和啟迪,大學校園環境建設反對純物質和單純觀賞性的建設,強調環境場所能夠提供給學生直覺體驗和對場所非物質性意識的作用。校園環境要將以往只關注物質空間建設,轉化為建設體現精神意義的空間環境,融入人文情感。場所是體驗的載體和媒介,由物質和精神構筑的整體,場所形式背后的內容和含義就是大學的歷史、傳統、文化等與學校密切相關的主題文化和大學精神。營造全方位互動交流的大學校園育人環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營造學生對知識追求的場所,體現不同學科專業知識主題與環境營造的結合;
(2)營造學生對思想需求的場所,體現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和創新思維主題與環境營造的結合;
(3)營造學生對冥想需求的場所,體現在運用藝術表現手法融合主題文化創造意境空間與校園環境營造的結合;
(4)營造學生對社交需求的場所,體現在校園的內外空間中,因地制宜營造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交流的空間場所。總之,具有場所感的環境,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環境存在,育人主題內容賦予校園場所以意義。
四、營造具有場所精神的校園空間環境
場所營造是為人提供一種可認同的、具有歸屬感的環境。場所是存在空間的具體化,場所精神是場所具有的屬性和內涵,它的形成是利用構筑物給場所的特質,并使這些特質和人產生親密的關系。[4]營造“場所感”的空間環境就是運用環境設計的形式方法賦予空間環境具有文化內涵和意義。場所除了具有物質上的空間屬性,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場所精神。場所精神在表述上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但它可以通過具象和非具象的形式方法表達出一種空間氛圍。建設具有大學場所精神的校園空間環境,就是將大學歷史文化物化在校園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校園場所精神的弘揚是對大學精神的延續、學校記憶的延續。具有場所精神的校園環境強化對場所的體驗與感知的重視,學生在場所傳達的信息中產生思維活動,從場所承載的文化中感受到超越物質和功能意義的大學精神。校園文化不僅只是通過文字的記載和保留,還可以通過具有場所感的空間環境進行展現和延續,使得空間與場所對人產生意義和影響。大學精神的整體特征是依靠校園中一個個微觀的場所構成和體現,這些場所要能夠有效地將大學的歷史傳承與時代文化有機結合并詮釋表達,師生通過在微觀的空間場所環境體驗中實現對大學精神的完整感受。營造具有場所精神的大學校園環境體系包括,
(1)具有場所感的校園整體環境;
(2)具有場所感的虛擬空間環境;
(3)具有場所感的室內空間環境;
(4)具有場所感的室外空間環境。校園場所建設要注重場所秩序的強化,空間氛圍的渲染,景觀設施系統化,標志構筑物引入,文化符號的運用,生態景觀的打造等諸多方面,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將大學精神融合在環境建設中,形成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校園場所環境。
五、結語
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校園場所環境建設是系統化大學文化建設工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倡導突出以學生為核心的校園環境建設理念,營建以育人為目的開放性場所環境,發揮環境對學生的熏陶、引導、影響、制約、限制、塑造等教育的作用。大學的建設發展脫離不了對校園環境的建設,要關注對學生精神文化素質的提升,滿足學生對文化體驗和精神感受等方面的需求。高品質的校園場所環境建設將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環境育人的獨特功能。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
[2]何鏡堂.當代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設計實踐[J].城市建筑,2005(9):7
[3][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4][挪威]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23.
下一篇:中職電工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探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高校科研經費績效審計標準建設探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