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針對當前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質量 所出現的問題,分析環境設計專業所必備的核心知識與專業技能。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本文試圖研究“新常態”下設計變局對專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結合工科院校的教育資源,對其現有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結構、教學方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改革,以期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使設計人才能夠更好地與實際接軌,適應“新常態”下對設計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關鍵詞:“新常態”;環境設計;教學改革;工科院校
我國進入“新常態”后,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使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結構產生了一系列的新變化,從而嚴重影響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傳統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如何順應“新常態”的發展,培養出更符合社會需求的創新性人才成了該專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形勢:“新常態”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總體形勢下,建筑裝飾行業迎來了巨大挑戰:房地產投資和政府基本建設的大幅壓縮、部分樓堂館所項目的停建和裝修檔次的嚴格控制,使建筑裝飾工程資源有所縮減,行業競爭日益激烈。與此同時,社會對建筑裝飾品質,如舒適性、藝術性、環保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此背景下,專業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強、富有專業精神的設計人才將是未來裝飾行業所急需的人才。
二、問題:滯后的教學體系使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無法順利對接
以筆者所在的工科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為例,歷年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反映出學校在人才培養定位和教學體系等方面還相對滯后:
第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側重于美學的學科框架和理論體系無法完全契合工科大學自身的特點和師資、生源等現實條件,以致學生的各方面技能較為平均,與美術學院和其他文科大學同專業學生相比缺乏學科優勢和專業特長。
第二,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具體表現在:教學觀念滯后,知識更新緩慢;專業基礎課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的規范意識薄弱,設計作品經常犯常識性錯誤;專業課程的設置脫離實際,學生的設計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甚至照搬、抄襲的情況仍然相當普遍;實踐課程流于形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沒有起到預期效果。
第三,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成績評價的依據較單一,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二是考核方式重結果、輕過程,缺乏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導致學生只關注最后的方案表達,對于設計過程重視不夠,難以保證學習效果。
三、對策:“新常態”下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措施
3.1量身定制人才培養目標
工科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與美術學院和文科大學的同類專業相比,無論是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學術水平,還是學生的專業基礎都有較大差距,但在文理交叉和高新技術應用方面又具有一定優勢。因此,在工科背景支持下的環境設計專業要提升就業市場的品牌效應,需要找準自身的專業定位,利用工科資源和優勢,突出人才培養的特色。
3.2以提高設計應用能力為目的教學改革
(1)將“工作室”模式引入專業設計課程群。“工作室”教學模式早在20世紀初期就被德國包豪斯學院應用于當時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中,如今已作為一種成熟的模式廣泛應用于全世界的高校教學中。從國內外成功的設計教育經驗來看,成立設計“工作室”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職業精神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首先,要構建專業教學“工作室”運行機制,將“工作室”模式貫穿每個階段的專業設計課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聘請經驗豐富的設計師、設計教育同行和本校教師合作,共同指導“工作室”的課題研究,使學生及時了解新的設計觀念和設計方法,促進設計同行之間、高校之間的良好互動。最后,要積極尋求本土企業的支持,將“工作室”的研究課題與企業在研項目相結合,由企業提供設計條件和技術支持,構建設計、工程、市場緊密銜接的設計創新鏈條,提高設計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2)搭建多學科交叉的選修課程體系。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涉及多個領域和學科,要求設計師在專業的基礎上兼顧多面。例如,在公共建筑的裝飾項目中,必須了解建筑物理的相關知識和消防、電氣、空調等系統的運行原理和使用規范;在辦公場所設計中,需要清楚企業形象識別系統的設計內涵和使用原則,以便研究企業的標識、標準字、標準色等在設計中的應用。因此,選修課程的開設要注重各藝術設計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精簡課程數量,提高教學質量。
(3)培養學生的設計深化能力。由于課時原因,室內設計課程中除了講授設計的基本設計原則和方法外,往往沒有條件再針對裝飾細節進行專項講解和練習,以致學生容易忽略對細節的關注,設計作品粗糙、品質較低。在“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建筑裝飾工程要求設計師具備更高水平的方案深化能力。對此,應適當增加專業課程的課時,同時強調設計細節的重要性,針對一些重要的裝飾細節,安排2~4課時的專項練習,如裝飾造型的收邊處理、石材的鋪貼和拼花練習等。
3.3教學評價體系從看“結果”到看“過程”
進一步改革教學評價體系,將設計過程納入考核范圍,全方位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第一,設計過程中采用分段評分制,對設計前期調研、初案設計、方案深化等階段性成果進行分段評分,作為平時成績的來源。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重視設計過程、教師掌控設計進度;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學生進行原創,杜絕抄襲。第二,設計成果的評價多元化。評價主體為任課教師組成的評分小組,對一些重要課程和實踐項目可邀請校外專家、設計師和項目負責人參與評分。評價的內容不再局限于設計成果,可以將調研報告、設計草圖、方案匯報等納入考核范圍,進行綜合評分。利用互聯網建立師生教學信息交流平臺,將評價的結果即時傳達給學生,幫助學生發現不足,分析并解決問題。綜上所述,“新常態”下工科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應根據設計市場對專業人才的新要求,結合工科院校的專業特長和學校的辦學條件,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搭建與崗位需求接軌的課程體系,注重細節研究和設計規范訓練,加強實踐教學體系與課堂教學體系的融合,創建以工作室為主要形式的設計教學模式,為提高學生設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作出大膽嘗試。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裝飾行業發展現狀與未來形勢展望[J].住宅產業,2015(11).
[2]王文玲.環藝專業工作室制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山西建筑,2011(7).
[3]倪明.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體系新構建探析[J].大舞臺,2015(12).
[4]楊茂川.信息時代環藝專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1).
下一篇:談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人性化處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廢舊物品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