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2011年上半年,中組部人才工作局、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專項辦委托專業調查機構對“千人計劃”實施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千人計劃”人才(包括創新人才和創業人才)、家屬、用人單位、國內人才、公眾等。
根據調查報告的結果顯示:“千人計劃”實施成效得到被訪者的高度肯定。其中,99%“千人計劃”人才、92.1%的用人單位領導、88.2%的國內人才認為有必要實施“千人計劃”。
“千人”選擇回國的主要原因中,“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出力”及“中國處于高速發展期,回來發展機會更多”位居前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增強了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其中,83.2%的創新人才已到崗,67%已開始工作,33%已取得初步成果;86.1%的用人單位對引進的“千人”表示滿意;82.8%的創新人才表示國內工作單位適合自己發展。
盡管如此,在這份調查報告中,也暴露了“千人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人才最怕:承諾不兌現
根據受訪者反映,創新人才工作條件落實進度較慢。僅17.5%的創新人才表示所在單位已經“全部落實”,“部分落實”的占40.4%,“正在啟動落實”的占32%,還有10.2%表示“落實還有困難”。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千人計劃”引才政策有待進一步細化;另一方面是部分用人單位與引進人才在簽約時過高的承諾在后續工作中兌現不了。
與此同時,56.6%的創新人才、36%的用人單位領導、32.8%的國內人才認為“國家沒有配套項目和經費,開展工作困難”。 這也是引進人才和用人單位平時反映較強烈的一個問題。
“國家提出的優惠政策很難兌現”、“待遇落實工作不夠得力”也是被訪者較關注的問題,特別是人才家屬對各項特殊生活待遇的落實情況不夠滿意。其中,“綠卡、簽證”、“子女入學”落實情況得分分別為67.3分和65.1分;“工作安排”、“住房(租房)”和“其他”待遇的落實情況得分均在61~64分之間;“醫療待遇”和“保險”的落實情況得分最低,均在60分以下,處于“不到位”水平。
究其原因,該調查報告分析:一是“千人計劃”個別政策原則性強,要使其符合每位引進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難度;二是有關職能部門的審批環節多、周期長,導致部分人才不太滿意;三是一些地方和用人單位服務意識不夠,切實為人才排憂解難的主動性亟待增強。
最多的差評:“研究風氣不好”
國內的總體環境一直是“千人”最關心的問題。對國內的科研環境,創新人才的評價并不高。49%的人認為國內“研究風氣不好,把很多時間花在學術之外的‘公關’活動上”,45.9%的人反映“科研項目審批不透明,存在拉關系、走后門現象”,40.1%的人坦言國內搞科研“人際關系太復雜,需要花大量時間處理”。
64.9%的用人單位領導和55.6%的國內人才也認為“人際關系太復雜”是國內科研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37.6%的創新人才、35.1%的用人單位領導、50.0%的國內人才、36.3%的公眾均認為“在當前科研體制下能力發揮有限”。
根據調查結果,對于創新人才而言,“科研團隊力量弱”以及“科研經費不足”是他們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難;對于創業人才而言,招聘合適人才難以及創業資金來源少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生活上,“空氣、水污染嚴重”,“房價過高”和“食品安全”是引進人才及其家屬擔憂的最主要問題,同時,43.7%的創新人才和20.6%的創業人才對自身及配偶的醫療保障和社會保險問題較為擔憂。
基于此,65%接受調查的“千人”最后表示,準備長期在國內工作,30.2%的人持觀望態度,4.8%的人明確表示準備再次出國。
該報告表示,中組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完善引才政策、優化引進人才的工作環境,進一步嚴格標準、優化程序、提高效率,更好地實施“千人計劃”。
百年海歸史
第1代
1872年—1875年,清政府送120名12~15歲幼童赴美留學。在這批少年歸國后,有不少以后成為清末民初的優秀人才。
代表人物:唐紹儀、唐國安、詹天佑
第2代
光緒初年派出的海軍留學生近百人,分赴歐洲各國學習,回國后擔任各級海軍將領。
代表人物:嚴復、劉步蟾
第3代
20世紀初,不少人選擇前往日本留學,形成留日高潮。在20世紀頭十年中留日學生總數達5萬人以上。
代表人物:黃興、宋教仁、廖仲愷
第4代
1907年,美國將部分庚子賠款用作中國辦高等教育和招收中國學生留美。1911年中國為選拔和預培留美學生,建立清華學校。此時,除了清華大學派送留學生外,還有大量“自助學者”赴美求學。
代表人物:竺可楨、錢偉長、梁思成
第5代
從1915年開始,中國知識界的李石曾、蔡元培、吳稚暉等人提倡“勤以做工,儉以求學”,發起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到1920年赴法求學人數已達1600人,逐步形成全國性潮流。
代表人物:周恩來、鄧小平
第6代
1920年5月,蘇俄建立莫斯科東方大學招收遠東各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的革命青年。此一時期留學歐洲、蘇聯的學生,后來絕大部分成為優秀的革命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走向勝利的支柱力量。
代表人物:瞿秋白、劉少奇
第7代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繼續向美、英和西歐各國派遣官費留學生,自費留學生也人數迅增。二戰后,這批留學生回國時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和熟習現代產業技術的工程師。
代表人物:朱光亞、唐傲慶
第8代
抗戰勝利后,很多留學生和學者滯留海外,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和老一代科學家們召喚年輕學子回國工作,數千名海外學子慨然歸國。
代表人物:錢學森、鄧稼先
第9代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即決定大規模向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派遣留學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派出的1.8萬多名留學人員全部回國,無條件地服從分配,成為后來發展工業和全面建立科研體系的骨干力量。
代表人物:江 澤民、李鵬、鄒家華、錢其琛
第10代
海歸一詞真正出現于上世紀90年代末香港回歸時。1997年后的兩、三年間,大概有幾千名大陸歐美留學生到香港就業。2002年是海歸潮的高峰年。這批“海歸”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也帶來了市場和觀念。
代表人物:王志東、李彥宏、鄧中翰、周云帆、張朝陽、丁磊職場貼士:減壓方法:泡泡澡,身體浮在水中,猶如在母體里的自在,再點上蠟燭,放點音樂,聽覺傳導給大腦的神經按摩也是有利于放松的
下一篇:年終獎曬出競彩味兒 27個月工資像中一回8串1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國考被指存在嚴重就業歧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