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聯賽落幕看國足,國足歇了看足協杯,起碼11月未來的十幾天里,球迷們為中國足球操心的事情還不少。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下,為國足出線而焦慮、為聯賽質量不高而苦惱、為梯隊后繼乏人而焦急……眼下,中國足球的不堪,幾乎攪動了全民的思緒,千頭萬緒中,被結結實實罵了一個聯賽賽季的裁判們已經“放寒假”了,可如何盡快提高他們的執法水平,包括如何培養裁判的后備力量,這也是中國足球向上掙扎中不容忽視、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足協想到
歪門邪道
球員梯隊培養面臨斷檔,其實裁判隊伍也一樣。當下中國足球裁判的培養、晉級現狀是,地方頒發二級裁判、一級裁判證書并不特別嚴格,差不多就是“到日子”按部就班地搞培訓和發證,擁有了資格證書的裁判們從執法基層比賽開始經驗就嚴重不足。而一旦拿到一級裁判證書,下一步似乎所有裁判又都開始盯著體育總局每兩年一次的“國家級裁判”頒證周期,期待能擠進屆時專為頒證而搞的國家級裁判培訓班,沒擠進去的往往感嘆名額太少,擠進去的、拿到證的,再下一步自然是想著“更上一層樓”拿到國際級。一來二去,裁判圈里形成了怪現象,國家級裁判的隊伍并沒萎縮,包括國際級裁判數量也在增加,可似乎業務能力出眾、能在聯賽中“壓住陣”的裁判越來越少,能經常出現在國際賽場上的裁判更是趨于 “零”。為了能讓未來的裁判選拔多些尖子涌現,在國際賽場上多些中國裁判的身影,中國足協今年想到了一個“歪門邪道、短平快”的做法。
正在秦皇島進行的全國U17總決賽中,有一批特殊的觀摩者:他們一律很年輕,23歲以下,一律具有相當的英語水平,六級以上,一律身體條件良好,能達到足協要求的測試標準,他們與裁判們一起活動卻并不參與執法,間或還有學習的任務。這些年輕人,就是中國足協面向社會招募的裁判后備力量,是中國足協不要求足球基礎,只要求年齡、英語水平、體能選材方式的新嘗試。在前期經過了昆明學習班強化足球和裁判知識后,這些年輕人此番到U17賽區來,旨在實戰中觀摩,按照中國足協理想化的想法,他們年齡有優勢,又有相當的外語基礎,只要自己肯學外加培養得法,若干年后其中一定有人能夠“出落”成國際裁判。
應該說足協的這種選拔培養模式,和之前先憑個人愛好與意愿入行,再逐級考核、申報、熬年頭的培養和晉級模式,有著很大的差別,只是能否堅持下去,以及成效如何,還需要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里來考量,不過由此可見,中國足協在裁判隊伍新陳代謝的問題上,是真的有些著急了。
裁判要做
很多改變
新的裁判培養模式即便好也很難在一兩年、三五年內顯效,那么假若聯賽不能歇下來,盡最大可能提高目前這些裁判的執法水平,就成了重中之重。
中國足協裁判講師、中超評議組成員張寶華說,他個人認為本賽季的裁判執法,有些問題是存在共性的。比如裁判對佯裝行為認識不清,一個賽季下來,裁判錯判了那么多點球,絕大多數都是球員在禁區內佯裝騙過裁判的眼睛騙來的,可以想見,一旦裁判在一場比賽中出現了此類的錯漏判罰,一方面他當場的執法很失敗就是肯定的,另一方面比賽的局面和結果,包括看臺上球迷們的情緒,也都將受到影響。在今后的執法過程中,裁判們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結合進攻方向、防守動作、接觸部位、接觸力量、接觸時機、控球程度及動作合理性等因素,對是否佯裝做出更精準的判斷。還比如有些裁判的體能還不夠好,這會造成跑動不到位、無法選取最佳觀察位置甚至思維遲鈍,都會影響執法的準確性。
其實目前國內的足球裁判整體水平差距是全方位的,除了上述共性問題外,再好比主裁判和助理裁判意見不統一的低級錯誤暴露出來,會讓外界看淡裁判的執法能力、降低執法威信;主裁判在場上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欠佳,不能及時制止沖突的發生,沖突發生后制止的手段又匱乏,甚至個別裁判員過分注重個人形象,用實際效果并不好的貌似威嚴無形中將比賽拖入了進一步混亂的局面等等,這些問題也要引起裁判們足夠的重視和反思。當然,很重要的還有加強對規則的鉆研,提高個人修養、綜合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質等等。總之經過了“暴土揚場”的一個賽季后,寒假里裁判們最好能“知恥后勇”,惡補一下自己的弱項。
2011賽季的中超聯賽,一到關鍵時刻就有以韓國裁判為代表的外籍裁判來,像年輕的金鐘赫,在教練、隊員、球迷們中間還積累了不少人緣。其實事實是韓國足協派來的裁判,絕不是能力最強、水平最高的,像金鐘赫,他在韓國國內還處于培養和考察階段,甚至可以說把他派來執法中超,本身就是韓國足協針對他“培養計劃”的一部分。一些國內的裁判暗暗做過對比,往往認為自己的能力和韓國裁判之間并不存在多明顯的差距,有時候是“輸”在了心理上。2011賽季,中國足協見縫插針地組織了多次裁判總結和學習,張寶華說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有年輕裁判和他交流怎樣對待焦點賽事、怎樣對待自己出錯等問題,所謂對任何比賽都一視同仁、心無旁騖,以及知道犯了錯誤趕緊“放下”,繼續全心投入后來的執法,說起來雖簡單,但很多人現階段確實難以做到。比如為了避免“官哨”嫌疑,足協選擇了抽簽選派裁判的方式,這樣做的弊端是很可能像拔苗助長一樣,把年輕、缺乏經驗的裁判,派到了關鍵場次或主場氣氛火爆、壓力大的比賽場次中去,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年輕的裁判沒做好前期心理調試,臨場必然是執法信心不足或盲目自信,往往最終執法失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張寶華說,以他一個過來人的經驗看,頂過心理關對一名裁判的成長特別重要,可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頂過去,“有些裁判一上場就慣性地開始思前想后、患得患失,有時候連球迷都納悶,怎么相似的錯誤他會一犯再犯”。
降低錯誤
辦法不多
每輪中超聯賽過后都要“受理”一大堆的申訴、發出一大堆的說明,這還不算周而復始地挨罵、被質疑,事實證明,早已“腹背受敵”的中國足協,在裁判執法的環節上,絲毫都不省心。之前為了粉碎“官哨”的傳聞,足協絞盡腦汁想出了抽簽派裁判的做法,“官氣”是沒了,卻又時不時造成經驗嚴重不足的年輕裁判無法掌控焦點賽事的尷尬,似乎可以這么說,一直以來,足協都處于“想辦法”的狀態,即使想出的辦法事后被證明很“餿”也好像無所謂,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繼續想下去就是了。那么具體到下個賽季,足協又有多少辦法可想呢?
如果能夠順利在公安部有關部門申請到無線電頻率,那么下賽季中超聯賽再戰的時候,我們很可能就將看到執法的裁判們戴著耳麥這個輔助溝通工具登場了。按照足協之前的計劃,2011賽季他們就想把耳麥引進到中超賽場,但是運作的過程中才發現,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比如想使用它,無線電頻率需要審批,可公安部門此前從沒有過給民間行業協會無線電頻率的先例,特事特辦顯然需要更漫長和繁瑣的過程。
與申請過程的不易相比,每套耳麥設備的成本高達5萬-8萬美元盡管不便宜,對足協而言已“不在話下”,足協下決心花血本將它引入聯賽,讓主裁判和助理裁判隨時可以無障礙溝通,這是要以“集體的力量”降低錯誤率。據說一些裁判對戴著耳麥登場是有期待的,不過對中超賽場上的這個新鮮事物,裁判界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耳麥其實只適用于突發事件的應急溝通,裁判正常執法過程中理應用不到它,或者說千萬不能指望它,假若裁判對耳麥有了依賴心理,遇到問題總要靠別人提醒,那勢必將自己陷入被動,彩票鼗嵩謚捶ü討芯癲患校癲患械暮蠊允欠父嗟拇砦蟆
另外基于裁判待遇已經大幅提高,足協認為對他們的要求也必須相應提高。目前足協正在制定更嚴厲的管理制度和懲罰制度,“讓裁判們不努力就保不住位置”。一些提前獲悉這一動向的裁判們私下忍不住也有自己的小想法、小抱怨,覺得即使是身為主裁判,一個賽季下來能執法二十場左右的比賽,稅后也不過才十幾萬元的收入,單就收入而言真的并不多,拿到這些收入,還要承擔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在罵聲中生存”。面對這些抱怨,足協的應對方式很冠冕堂皇,就是反復提醒裁判們多自省,先提高自己的水平再說。
其實就像中國足球再怎樣也無法短平快提高水平一樣,具體到裁判的問題上,恐怕想再多的辦法,下個賽季大家依然無法看到太公正合理、賞心悅目的執法,沒別的,還是那句話,慢慢來吧。
本版撰文 本報記者 顧穎職場貼士:激烈的競爭,社會的摩擦,人性的弱點會讓我們感受殘酷。中國用幾年時間,走人家幾十年上百年走完的路,所以,結構治理,打破平衡,隨時洗牌,此乃尋常事。不要夸大個人遭遇的不幸,被“洗掉”往往可以促成你與機遇一見鐘情。
下一篇:京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6.1%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美國FBI人員年薪揭秘 探員7萬特別行動組14萬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