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為大學生做50場職業發展義務演講的任務即將完成,在這個時候我要為大學生們做一個特別的呼吁:請各類企業為我們的大學生打開實習之門。實習是讓學生參與熟悉實際的社會需要與職業工作的一個機會,對于所有的企業與社會事業單位來說,這是一個實踐社會責任的機會。因為大量的大學生不知道專業愛好與職業愛好,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做與想做什么工作,給予學生實習的機會,可以讓大學生們在實際的實習中找到相對的職業偏好;實習也是一個選擇與培養人才的機會,一些大學生通過實際與單位的接觸,產生了對于單位的興趣,而且在一個單位初次接觸到了真實社會的ABC,有對于單位的自然的感情,因此可能就近相互考察,找到工作機會或者找到工作人才;實習也是改善單位文化的一個機會,大部分的單位文化長期一向形成慣例,缺少動態年輕人群的沖擊,實習生可以適度帶進校園年輕文化,讓單位中一向的陳舊氛圍受到一點質疑與調整。我所在的零點每年有春季與夏季兩期面對研究生的“彩虹實習計劃”,還有全年針對本科生的兼職訪問員工作,就我自己使用實習生的感受,覺得上述三個目的都多少有所達成。而我對于一些來自美國大學的實習生,尤其覺得他們在工作態度、對于學習新事物的積極性、工作中的主動性方面值得我們中國的實習生學習。
在我給大學生的演講中,我一再強調對于今年的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因為他們從小被父母與老師替代做了很多決定,甚至連上啥學校、學啥專業、要不要參加社會實踐都是他人幫助選擇,因此他們的選擇決策能力極大地弱化了。而他們在學校中學習的知識大半也缺乏操作性,老師也不知道社會變化的清晰脈絡,學校里不少有用的課程講座也不知道是不是該選聽。在本質上,大學生中太多同學在稀里糊涂上了一個專業、稀里糊涂在聽課與做作業、稀里糊涂地直接升了研究生、最后稀里糊涂選了一個工作,只有10%左右的大學生在他們畢業前做了一次以上的兼職或者實習,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幻想與隨便中做出了悠關他們青春時光如何利用的決定,而且很多是不明所以的決定。而實習則可以幫助學生大概對于自己可能的缺失與應該努力的方向有所厘清,支持他們考慮如何明白職業選擇方向與如何利用學校的知識資源。
我在關于大學生職業準備的指標中提出,一個正常的大學本科生在四年中至少做三次實習或者兼職,而且應該盡量在不同的工作崗位與單位和行業。大學生在實習中應該注意做觀察單位的運行規則、做工作日記(或者工作博客)、尋找中層干部做良師益友、積極爭取幫工的機會、為任何想提的意見準備書面建議、不在一個實習單位參與背后說人八卦的事情。實習一次以2個月左右為合適。實習前應設定目標,實習結束應做認真的總結。
推動大學生的實習,學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在學校設立實習辦公室,開發接受實習生的社會單位、為實習生爭取一定的工作條件與待遇、組織好實習生的經驗總結與傳播活動,可以系統地組織提供實習生保險與單位間溝通工作。在目前條件下,大學生自己可以組織實習發展協會,組織開發自主的學生實習機會拓展與實習經驗交流活動。而站在社會企事業的單位來說,應有意識地考慮與規劃使用大學實習生的條件、方法、標準與工作條件保障問題,設立專門人員進行管理,并做好與大學生群體與對口實習生基地學校的聯系溝通工作。當兩個積極性結合,那么大學生實習工作就可以有大的進展。當然還要特別地呼吁家長,很多家長已經在小時候包辦了孩子很多的事情直到為孩子選擇專業與決定孩子要不要出門長見識,他們負有弱化孩子社會行動力的極大的責任,到孩子上了大學依然還在處處試圖控制孩子,決定而不是指導孩子的決策,抗拒而不是鼓勵孩子的實習,威脅而不是支持學校強化孩子實習的努力,在這個意義上今天少數家長恰恰是大學生進一步擴大實習的大障礙,我期望家長們的反省與改弦更張。
我們很多企業家與管理者批評現在的教育體制不行,大學生職業素養差,但是徒有批評沒有多大價值,制度改造也不是你我說就能動的,我們如果每個企業事業單位,每個管理者,在提供實習機會與做好實習生管理上努一點力,那么我們的人才培養方面至少就有了一點新的空間,而且是我們大家都可以參與的空間。人可盡力處,請別不用力!
職場貼士:10招幫你贏取上司最佳印象:1、早到;2、從不以“這不是我份內的工作”為由逃避責任;3、面對艱巨任務時淡定;4、立刻動手;5、口風緊;6、聽從上司的臨時指派;7、拿著解決方案匯報工作;8、以無欲的心態做事;9、善于在關鍵時候作出果斷決定;10、專業及相關信息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