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15名來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的禮賓服務助理是專門負責給外賓做翻譯的,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但人手還是緊張。”8月22日,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館,禮賓服務志愿者業務口的李副經理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介紹說。
據記者了解,此次奧運會上有100多名專業譯員,此外還有7000多篇新聞稿和大量演講稿需要翻譯,官方新聞發布會和頒獎儀式也需要140多種語言的150多名口譯員。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給中國翻譯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高水平的翻譯,中國還缺十萬。”國際譯聯副主席、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說。“翻譯的發展水平和國家、城市的發展水平相對應。中國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翻譯業的蓬勃發展是必然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有提高翻譯的高等教育水平,才能滿足未來對于翻譯人才的需要。”
本報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目前全國各類專業翻譯注冊企業有3000多家,以咨詢公司、打印社等名義注冊而實際承攬翻譯業務的公司更有數萬家之多。僅在北京,翻譯注冊公司就有100多家。此外,翻譯服務市場年產值迅速攀升,2003年為110億元,2005年為200億元,2007年則達到300億元。目前我國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技術人員約3.5萬人,另有數十萬人以不同形式從事翻譯工作。
李副經理對記者說,中國只有17所高校開設了翻譯的本科課程,而翻譯的碩士教育還在試點階段,從數量上而言仍然不足。
“就質量上說,中國的翻譯教育首先是稀缺‘中譯英’人才”,黃友義說,“中國真正合格的‘中譯英’人才不足百人,缺少‘中譯英’,將導致文化上的‘逆差’。”
“總體來看,中國的翻譯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夠成熟。”黃友義說。他認為目前翻譯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三個:
一是中國的翻譯人才仍遠遠落后于需求,其中中譯外高端人才匱乏。大部分翻譯學校和機構都缺少專業領域的翻譯課程,比如法律和醫學文件、術語管理、翻譯項目管理、翻譯技術等。目前只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開設了法律和商業翻譯課程。
二是翻譯服務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大多規模不大,服務能力不強,市場拓展能力有限,在體制、機制上較其他現代服務企業也有明顯差距,因此在與國際同行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2007年翻譯服務300億元的市場份額中,有相當一部分被國外同行獲得。
三是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政府部門主管翻譯事業,一個統一、完整、系統的政策規范還沒有到位。在西方國家,翻譯行業普遍有政府主管單位某種程度的政策指導。
來源: 中國產經新聞
職場貼士:職場理財:多交有良好消費習慣的朋友,不顧自己實際消費能力而盲目攀比只會導致“財政赤字”應根據收入和實際需要合理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