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傾訴能力”在職場白領們中正在一點點地喪失,人們漸漸發現,傾訴絕不等同于簡單地說話,但不傾訴不等于沒壓力,是要找尋壓力的源頭,還是找到傾訴的出口。對比一番后,更多的人選擇了后者。傾訴到底有多難?本期《新前程》帶你尋找答案。
那些關于傾訴的困惑
你所熟悉的情景之一——club
華燈初上的街頭,霓虹閃爍,擁堵的道路被人、車擾亂了。再晚些時間,寂寞的人們走進了歌舞升平的club里,那是一個讓你忘情舞蹈呈癲狂狀的地方,不用傾訴,只要舞動、揮汗、聲嘶力竭地歌唱,壓在心頭的情緒就會被釋放。
你所熟悉的情景之二——辦公室
周五下午,同事們準時準點跑出辦公室,和戀人、愛人、朋友、家人去度周末,辦公室難得清閑下來,空蕩蕩的空間里,只有你一人。坐在顯示器前面,聽著和緩的音樂,一個人發呆,工作上的壓力讓你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更不要說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里安家。你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數人都如你一樣,有著如此的困惑,你的眼淚在眼眶里轉了又轉,終于,你在空白的一張紙上寫下了這幾個字:我該向誰傾訴呢?
你所熟悉的情景之三——沙灘
北方的城市早已過了看海的季節,周遭的人們都搶占了最好的時間段去度假,唯有你,選擇在微涼的時候出逃,目的地是一直未變的海邊。獨自駕車,走在高速公路上,車子不知不覺地超過了120邁,你聽著涅的吶喊……3小時后,你已面朝大海,卻沒有春暖花開。坐在沙灘上,你留下的是一個孤獨思索的背景,人們成雙成對地從你身后走過,他們在猜測:你在想什么?你在猜測:他們的困惑都會傾訴給身邊親近的那個人嗎?
你所熟悉的情景之四——“發泄公司”
發泄公司,該是21世紀初的產物了。在那里花些錢,摔幾個盤子,在“噼里啪啦”的響聲中,你可以忽略自己的哭聲。那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沒有人會嘲笑你的任何舉動,你突然發現,原來肢體語言的表達,也可以成為傾訴的出口,于是你長吁一口氣。
你所熟悉的情景之五——部落格日志
在部落格尚未盛行之前,你有6大本手寫日記。不管生活中發生了什么事,開心也好,傷心也罷,日記里的你都真實坦露。有日記的日子,你還是個讀書的孩子。后來,你步入職場了,記日記變成了一種奢侈的愿望,好在出現了部落格。你不需要有超人的點擊率以及眾好友的評論,你屏蔽了所有可以與外界溝通的途徑,就連你身邊最親近的人都不知道屬于你自己的那個網絡空間。你的內心得到了很大滿足,因為你有你的情感出口。
第三只眼:
在煩惱憋悶的時候,做些什么調節,不同的人的確有著不同的排序。傾訴,在有的人心中是首選,有的人則永遠不會想起。“傾訴到底有沒有用”這并不是問題,找到合適的對象,傾訴一定是有效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有效傾訴”需要滿足一些條件。
人在傾訴的時候,背后的需要是不同的,簡單來說可以劃分為尋求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比如你已經決定辭職創業,踏上這條路后,面對未知你還是常常感到緊張、迷茫。這時你其實并不需要具體的建議方法,如果傾聽者能夠提醒你一直是很出色的、信任你,你就會跳出不安,重拾信心。另一情況,假如你很猶豫是繼續打工還是自己創業,無法做決定,此時你需要的就不僅是情感支持,更希望別人給你一些建議、分析,即信息支持。
所以,一個讓人舒服的傾訴過程,至少會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傾聽者在態度上與你立場相似,讓你感到被支持、理解;傾聽者可以帶給你啟發。
想傾訴,為什么這么難?
人越長大,越困惑!傾訴處處是隱患,也許你沒來得及總結這些隱患,那就來看看我們的總結吧。
向家人傾訴的隱患:不管是工作上的壓力,還是感情出了變故,大多數職場人都不會選擇向家人傾訴。這其中的理由,絕不是因為不信任,只是人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家人的能力是無法掌控事情的發展態勢的,與其讓他們跟著緊張,不如學會一個人扛。
向同事傾訴的隱患:如在江湖,江湖險惡是古人留下的警訊,不得不信。把工作的壓力告訴同事,說不準這就會成為一個把柄,握在了別人的手心里;把私人的情感暴露出來,也許就會在公司里傳得滿城風雨,這樣自己將會陷入更為被動的狀態。
向閨蜜好友傾訴的隱患:你們是上學時的好哥們兒、好姐妹,但分開的日子早已超過了在一起的時間,環境對人的改造是不置可否的現實,當你試圖用你們以前的方式向TA傾訴時,你驟然發現,TA早已不是你想象的那個樣子。
向陌生人傾訴的隱患:BBS、網絡聊天室,這些都是上個世紀給我們留下的記憶,一直沿襲到今天。網絡聊天,相對于向熟悉的人傾訴來說,是安全的,但卻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能從內心給你所需要的能量。
第三只眼:
理想的傾訴對象會是情感支持者或者思想啟發者,當然兩者都是最好。
有適合的傾訴對象,就會有不適合的。上面的總結提示我們當傾訴的結果可能:一、給他人平添很大的憂慮,二、授人以柄,三、對牛彈琴時,應該慎重。
另一方面,一個人覺得傾訴是否有用,愿不愿嘗試,很大程度與他對效果的期望有關。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當當事人不對咨詢師抱有很大的期待時,反而容易取得好的效果。找人傾訴同樣是這樣,有些人的心態是在找“救世主”,希望找個人說說,煩惱就全沒了,在這種期望下,他很容易感到多數人都滿足不了他的需求,于是斷定傾訴是沒用的。相反,如果你把解決煩惱的責任扛回自己的肩膀,把其他人看作是資源,只要交流中能出現一些火花,釋放一點壞情緒就好,抱著這種心態,你就會發現很多人都能給你幫助和啟迪,于是也就越愿意和人傾訴。
職場貼士:聽音樂、閱讀書報是增長知識和樂趣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