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記者蔡戰實習生李澤俊
問答時間里聽眾爭相向舒俊琳提出了問題,甚至到了預定結束的時間還沒能結束,而在這些問答中,舒俊琳進一步解釋了更有效溝通的各種技巧。
上圖:聽眾紛紛向舒俊琳提問。
聽眾:我的領導屬于視覺型的人,我自己屬于觸覺型的人,我們之間溝通較困難,請問像我這種觸覺型的人適合廣告媒體行業嗎?
舒:其實所謂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等只是不同溝通偏好,是一種人在后天中發展出來的學習策略,本身并無優劣之分,都適合從事任何行業。當然,每種類型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有視覺型偏好的人長于策劃,所以有很多成為領導、老板也不出奇。具體到媒體這一行業,有視覺型偏好的記者有更強的情景把握能力,而有聽覺型偏好的記者則更善于傾聽對方的心聲,有觸覺型偏好的記者善于思考,能堅持原則,更易深入事件的內在本質。其實人可以同時發展不同的溝通策略的,可以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策略,都可以通過學習鍛煉得以加強掌握相關技巧,所有我認為采用觸覺型策略的人也適合廣告媒體行業,只是還應該拓展自己在視覺型和聽覺型方面的溝通能力,因為人總是喜歡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和別人溝通的。
聽眾:請問一個人老是告訴你他有很大壓力時,他是感覺型的嗎?
舒:不一定,壓力很大只是一個客觀事實,本身說明不了他屬于什么類型。要從多方面的線索來分析,而不能只從一件事例就下判斷。
主持人:我也想問一個問題,人如果在交流溝通時分對方是什么類型的會不會很累?一個團隊各類型的人應該如何搭配?
舒:視覺、聽覺和觸覺型的劃分還是有必要的,我想在了解溝通的過程中,對對方的了解越多,溝通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了解到對方有什么溝通偏好,就容易用對方喜歡的溝通類型來進行溝通,從而提高溝通效率。對于第二個問題,在一個管理團隊中,采用三種類型溝通偏好的人都有存在的價值,沒必要強行規定比率,每種類型都有自己的貢獻。只要了解在交流時他采用什么溝通偏好就可以了。
聽眾:在工作中我也常用講故事的方法和下屬溝通,但總有人不明白,這時我是應該繼續用講故事的方法和他溝通,還是直截了當地向他說明問題所在?
舒:如果能直接向他說明白問題當然就直接向他說明白好啦,但很多人也許采用自己的方式并不能明白。采用講故事、暗喻的方式去溝通,最大的優點是對方的抗拒較小,就比如聽笑話不笑的人其實也已經受到影響了。當然講故事也要注意講故事本身的技巧和故事本身,故事本身不能過于簡單地和實際問題一一對應。溝通的第一步是傳達到人,很多人在溝通時只達到這一步;第二步是深入人心,第三步更重要,就是創造改變,為此就有必要采用讓人“抗拒”最小的方式,你可以試試用不同的方式去講故事,講故事被證明是有效的,但對什么人講什么故事,就需要對溝通對象有所了解。
聽眾:溝通的基礎在于信任,那不信任的時候怎么溝通?
舒:信任的基礎是親和關系,但親和感和信任是有區別的,信任需要時間,更需要一定時間。當不存在信任關系時,先不要試圖去影響改變對方,而應該先建立信任關系。除了親和關系外,還有很多技巧在建立信任,比如言行一致,采用互惠原則等等,在建立信任過程中應該先走一步,先配合,進而可以引導。
聽眾:聽覺、視覺、觸覺三種類型的人,哪種IQ、EQ更高?請分析一下。
舒:我一直談一個觀點,就是三種類型各有優劣,只是一種交流處理信息的偏好,而和IQ、EQ沒有關系,沒有優劣之分。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溝通偏好,我們了解這些差別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給對方貼標簽,而是為了在和對方交流時更舒服一些,提高交流溝通的效率。
職場貼士:不要以同一份簡歷應聘不同的公司或不同的崗位,應針對不同的要求做相應改動,寫幾句量身定做的求職語句,表現出你對該工作的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