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良心理:
1、自卑心理 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知,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優勢太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2、自傲心理 與自卑心理相反。在交往中過高地估計自己,總覺得自己優于別人,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甚至不愿與人為伍。
3、自戀心理 自傲心理側重于外部行為表現,自戀心理主要是指內部的心理體驗,表現為過分地自我關心,自我欣賞,覺得自己才高貌美,總抱怨別人不重視他、不欣賞他。
4、害羞心理 在交往中,過于羞澀拘束,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準確、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成為人際交往中的被動者。
5、封閉心理 表現為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欲望掩蓋起來,過分地自我克制,使交往無法深入。
6、敏感心理 表現為在交往過程中,自我牽連傾向太重,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多疑,往往陷入痛苦和焦慮之中。
7、恐懼心理 在交往中,特別是在大庭廣眾之中,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擔心和害怕,以至于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會發展為交往恐懼癥。
8、孤僻心理 行為怪癖、偏執,為人孤獨,不愿與人交往,幾乎沒有什么知心朋友和人際往來,卻時常抱怨自己生活在人際情感的沙漠中。
怎樣給別人喜歡自己的理由,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遵循以下五個交往原則至關重要:
一是互益原則
人際關系,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系,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因此,人際關系的變化與發展決定于雙方社會需要的滿足的程度。如果雙方在相互交往中都獲得了各自的社會需要的滿足,相互之間才能發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關系,表現為友好的情感,反之就可能彼此疏遠。不同層次的人際關系反映了人和人之間相互需要的吸引的程度。
二是誠信原則
以誠待人,講求信義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深化的保證。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著心誠意善的動機和態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納、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鳴,使交往關系鞏固和發展。
三是尊重原則
盡管由于主、客觀因素影響,人與人在氣質、性格、能力、知識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才能保持人際交往各方的平等地位。
四是寬容原則
寬容表現在對非原則問題不斤斤計較,能夠寬以待人,求同存異,以德報怨。寬容有助于擴大交往空間,滋潤人際關系,消除人際間的緊張和矛盾。在人際交往中,由于個體差異或不可預見的陰差陽錯,因誤會、不理解而產生矛盾不可避免。如果有人刺著你或傷著你,你就耿耿于懷,以牙還牙,必然導致惡性循環。反之,如果你相信人的感情是可以誘導的,絕大多數人都可以良心發現,虛懷若谷,寬容別人,“投之以木桃”,則他人遲早也會禮尚往來而“報之以瓊瑤”的。
五是適度原則
交往的時間要適度。要防止因過于強調交往的重要性而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交往的距離要適度。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很必要的,只是不同程度的朋友其距離的大小可以有區別。
交往的頻度要適度。有些人交往,關系好時,形影不離。一朝不和,即互相攻擊,老死不相往來,這對雙方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發展都不利。人際交往,應該疏密有度。
職場貼士:消除“星期一綜合癥”,要做到在雙休日盡可能過得輕松愉快,不要與平時出現過大的反差,更要避免出現雙休日過度疲勞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