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心理學家比爾·萬·希佩爾表示,在正式晚宴上,說話不得體的賓客可能缺少一種阻止自己脫口而出的心理能力。這些人即使知道社交行為的規范,并希望自己的行為舉止恰當,也無法抑制住脫口而出的傾向。
研究人員對71位大學生在各種環境下控制說話沖動的能力進行了評估,并把研究結果刊載在《心理科學》期刊中。實驗中,研究人員設計了兩種社交環境:一種是高社會壓力的環境(比如高層次的社交場合);另一種是低社會壓力的環境(如一般的會餐)。在前一種環境下,由一位中國女性向這些學生介紹,雞爪子是中國的國宴,而且是她個人的最愛;在低社交壓力的環境下,由一位非中國女性介紹,她只將雞爪子說成是一道中國菜。
結果表明,在高社交壓力下,對雞爪子的反應最負面的人,被證明是抑制能力最差的人。他們非常容易擺出不適當的表情,并說出不恰當的話,比如“這有什么好吃的”。
通常,在有挑戰性的社交環境中,能抑制住內心真正想法的人,成功的機會較高。但是,研究人員表示,抑制力很強的人,在壓力下也有說話不得體的時候。有經驗的外交官,在疲勞或是變老時,行為舉止也容易出現紕漏。那些平常把嘴巴管得很嚴的人,當疲勞、心煩意亂或壓力太大時,也會經常出錯。可見,能夠管得住自己的嘴巴,代表了人的理智性。
·楊家忠 編譯·
職場貼士:車到山前必有路,不要太過于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