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是位優秀的大學體育老師。她有一句口頭禪是“應該”:我的學生在這次比賽里本應該破上屆紀錄的(其實已經得了團體冠軍);系里沒有體操老師,應該安排我啊,我考過證的……在同事眼里,小劉是個認真、有原則、公正的人,但就因為她總是有太多的規矩,讓周圍人感到壓力,逐漸疏遠了她。小劉性格非常開朗,落落大方,總能輕易交到許多朋友,但接觸時間一長,大家就不愿意跟她深入交往了,這令小劉非常有挫折感,也影響了她交友的信心。有時她想,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可是事情本來就該這樣嘛!
分析:
小劉的認知體系中存在典型的不合理信念。她總是以自己的意愿出發,堅定地認為事情必然會發生,或以其認定的方式發生。這樣的不合理信念讓小劉極容易陷入情緒困擾,體驗不到愉悅、興奮感。這種信念的形成主要是受后天生活教育環境的影響。據了解,小劉的母親是個事事要求完美的人,從小到大,小劉對母親言聽計從:考試要得第一、一定要考研究生、女孩子應該有份穩定的、受人尊敬的工作。母親在生活上有潔癖,看不慣家里有一點雜亂,不容許地上有些許污漬。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小劉,很努力、很認真,也養成了嚴格要求自己的習慣,諸事皆要求完美、高標準,進而形成了上述的不合理信念。但世事不可能皆如人意,所以小劉經常失望、難以接受和適應,并陷入情緒困擾。
建議:
詳細列舉出不合理信念的清單,但凡涉及到絕對化、必然化、以自我意愿為出發點、要求必然結果的想法,都要列舉出來;逐條辯論,自己尋找證據,證明這個信念的正誤;問問自己,假如沒能做到自認為必須做到的事情,可能產生的最壞和最好結果是什么; 從生活的點滴間調整思考方式,減少“應該”、“必須”這類字眼,改用“如果……可能會更好”、“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我,就像我并不會喜歡所有人一樣”、“完美當然吸引人,但盡力達到要求就可以了”等等。 久而久之,就會發現生活中還有那么多的樂趣, 而曾經遠離自己的朋友們又回來了。
職場貼士:精神飽滿地工作:站的直、坐的正,可以讓你看上去一直是精神飽滿的、充滿自信的。你當然肯定也不希望同事或老板看到你整天無精打采的縮在自己電腦前吧,除非你昨天熬了一夜要完成一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