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早上從夢中醒來,發現自己一下子年輕了10歲,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相信很多年齡大一點的人都會有這種想法,隨著職場上供求比例的變化,年齡已成為無形的分水嶺。年齡太小,會被認為不成熟,缺乏經驗,可年齡是可以變大的,這沒有什么可以擔心的,但如果被認為年齡偏大,那就回天無力了。實際上,職場中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形成了一道35歲年齡門檻,很多企業,特別是IT業、廣告業等行業,招聘人才的廣告很明確——35歲以下不予考慮,這給許多職場人士造成了心理壓力。在Google上輸入“35歲,求職”,可以搜索到68000多篇文章,多是對這種現象的憂思,也足以看出人們對35歲現象的關注。
年齡問題是困擾人的一個大問題。即使連曹操這樣的霸主,也無法不去思考似水年華,他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就是明證,雖然雄心猶在,可不能不服老。所以古人每到遲暮的時候,總會說一些“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后悔話,當然,他們不是考慮找不到工作。但要從事工作,我們無法不與年齡聯系在一起。在農業社會里,人們從事的是體力活兒,年輕力壯就可以多種地,多打糧食,可以得到地主的歡心,而那些年老的佃農已經沒有力氣,所以處境一般都很慘。只是沒有想到,在以腦力勞動為主的現代職場中,年齡問題又一次被提了出來。說是社會的進步,社會發展的必然?好像都可以,反正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所以,自從涉足職場,只要是給人打工,年齡臨近三十者,如果還一事無成,總有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可人最不能控制的就是時光,大學畢業者已經二十三四,如果碩士畢業則二十五六,博士畢業則近三十,會有多少時光讓人拋呢?可人事有代謝,總有年輕的血液補充到職場中來,企業有選擇的權利。
那些提出35歲以上者免談的公司會列出許許多多的理由,比如說,35歲以上的人是職場中的“老人”,可塑性不強、人力資本高、家庭壓力大,公司需要年輕化、需要充滿活力等等。網上有一個公式,將年齡問題夸張到了極致:36歲的本科學歷者在職場上競爭力小于32歲的中專學歷者,雖然很片面,但是總能讓人品味出什么來。而年齡大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似乎成為一些老板的刻板印象,有家企業招了一位退休的某商場老總做策劃,幾乎從來不采用這人的方案,盡管這些方案中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老板說他的思維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當然,為35歲這道門檻憂愁者基本上是職場中的布衣,屬于典型的不上不下者。同樣年齡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職業經理人則備受青睞,招聘單位的理由也很光鮮:他們經驗豐富,思路開闊等等。對于年齡門檻,有不少人仿佛已經對此麻木,并且屈服于此,有公司在北京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如果招聘廣告中有35歲的年齡限制,最少有1/4的求職者會選擇放棄。由此可見,年齡限制的門檻的確把一批人才擋在了門外。盡管勞動法規定,在招聘過程中,不準歧視。但似乎沒有人因為35歲現象來通過法律來爭取自己的權利。很多人選擇抱守眼前的職位,不去跳槽,結果在工作上畏首畏尾,更加重了公司對年齡的偏見。
其實,35歲以上的人實際上依然具備擇業條件,具體來說,這些優勢表現在:他們會有失敗或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更有責任心、對個人價值的定位更準確,對待遇的期望會更合理,重新跳槽的可能性會小等等。當然,35歲以上的人更需要自強,不要讓自己的工作經驗成為負擔,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在自己的領域能提出新的見解,要廣泛結交朋友,建立一個牢固的人際關系網。
對于企業,也應該有一個恰當的態度,萬紫千紅才是春,公司的人員結構也需要錯落有致。常說,莫以成敗論英雄,職場上,也莫以年齡論英雄,并不能因為年齡就將這部分人群“一棍子打死”了。美國9·11事件中,倒在火場上的就有70歲的消防員,也屬于典型的精忠報國者。所以企業招聘時,多綜合考慮一下綜合才能,不要在年齡上不留有余地。
職場貼士:學著做個好領導:如果你想讓大家信服,主動推你為紅人,必須花心思去了解公司大大小小的一些事務,我當然不是說你要把最后一分鐘都排的干干凈凈,但是,你應該讓同事和屬下相信你是在控制一切,對公司的一切都了解,他們會因此對你尊敬。而且你的上司也會對你留下好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