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我們經常會發現“抱怨就象空氣一樣無處不在”,那么究竟抱怨是個什么樣的東西,應怎樣運用它和怎樣來衡量它的利弊呢?
有位朋友問:“在生意場合為什么那些挑剔和難侍候的人,他們的要求(抱怨)往往會得到優先的處理,而自己對別人所采取的寬容態度,反而被忽視……” 這是一個很有趣而且很現實的問題,或者我們可以將它叫做“抱怨效應”,為什么會這樣呢?
事實上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種“危機驅動機制”,這種機制促使人較易和較快地服從于壓力。這種因壓力而形成的“危機驅動心理效應”對人們快速行動確實有效。雖然如此,但是在人的內心還是更愿意接受和諧寬容的方式并希望得到尊重。所以,運用各式挑剔和施加壓力的抱怨方式,雖然短期內對于解決某類問題能收到較明顯的效果,但是長遠來看,這樣的抱怨方式弊處不少。在職場上它不僅會影響你的聲譽乃至失去顧客,也會在組織中損害人際關系,可能間接影響個人的發展。比如,有些人在公司工作積極,做了很多事情,但開口卻總是抱怨,結果留給領導不好的印象,從而影響了升職和加薪,最后導致他們陷進了抱怨的惡性循環中。這都說明不適當的抱怨對自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
其實“抱怨”就是表達內心不滿的一種態度,但是當我們要表達不滿時,我們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發泄不滿,而是希望對方能有所改善來為自己帶來新的滿意。因此要做到有效的抱怨,心態是個關鍵按鈕,雖然我們不可能做到每件事都有效地預防和回避抱怨的發生,但是我們絕對有權為自己選擇適當的態度。正確的心態可以幫助我們在抱怨與有效地達成目的之間找到適人、適事、適時的最佳平衡點。只要凡事多從積極的方面去考慮,盡量克制消極的情緒;只要凡事多從長遠的方面去衡量,不要為眼前的小利所誤導,這樣心中就有了一個“抱怨”的準則,我們就不難因人、因事、因時做到有效表達內心的不滿,并促成問題的圓滿解決。達到有效抱怨的原則
盡量與好面子的人或公司打交道:如果你能這么做,就不需要抱怨太多,因為他們會盡量達成你的要求,讓你不需要抱怨。如果確實有問題,對方也會聽你的抱怨,并及時改進。
確定你有充分的理由再抱怨:先索取足夠的資料,也許你會發現之前的資訊有誤或者純粹是弄錯了。假使你先斥責別人,然后才發現他們并沒有錯,反而顯示出你的愚昧,同時你的信譽也會受損。
不要見人就抱怨:只對有辦法解決問題的人抱怨,是最重要的原則。向毫無裁定權的人抱怨,只有一個理由,就是為了發泄情緒。而這只能使你得到更多人的厭煩。要知道,即使是發泄情緒,也有比向無能為力的人抱怨更多更好更理智的方式。直接去找你可能見到的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工作人員,然后心平氣和地與之討論。假使這個方案仍不管用,你可以將抱怨的強度提高,向更高層次的人抱怨。
抱怨的方式同樣重要:盡可能以贊美的話語做為抱怨的開端。假如你在一家餐廳里,你可以先以曾經在這家餐廳用過餐而且非常喜歡做為開場白;假如你是第一次來,你也可以用慕名而來做借口。不要認為這是虛偽,因為這一方面能降低對方的敵意;同時更重要的是你的贊美已經事先為他們設定了一個遵循的標準。記住:聽你抱怨的人也許與你想抱怨的事情并不相關,甚至不知道情況為何,如果你一開始就大發雷霆,只會激起對方敵對、自衛的反應。
控制你的情緒:如果碰到的情況是既費時又花錢的,你也許會發火,但你仍然必須努力的自我控制。表達你的憤怒并沒有錯,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出生氣的樣子可能會得到非常有效的結果,但是絕對不要失態;假如你失去控制,就是冒著降低自己的可信度與全盤皆輸的風險。
不要事事抱怨:忽略小的失誤而挑大毛病,這是抱怨的最佳手段,假如每件事都激起一場戰爭,你會滿盤皆輸。
職場貼士:管理情緒:學會管理情緒,注重業余生活,別把工作上的壓力帶到節日中來,留出空間與家人共享。傾訴、冥想、處理家務都是獲得內心安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