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在激烈的競爭形勢與強烈的成功欲望的雙重壓力下,導致了職場中人許許多多的情緒問題。焦慮、歡喜、急躁、慌亂、失落、頹廢、茫然、百無聊賴……交替劃過你敏感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在這種心境中變得無所適從。也許,這就是一種浮躁。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徒弟說。“別等天涼了。”師傅揮揮手說:“隨時。”中秋,師傅買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種,秋風疾起,草籽飄舞。“草籽被吹散了。”小和尚喊,“沒關系,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來也不會發芽。”師傅說:“隨性。”撒完草籽,幾只小鳥即來啄食,小和尚又急了。師傅翻著經書說:“沒關系,隨遇。”半夜一場大雨,弟子沖進禪房:“這下完了,草籽被沖走了。”師傅正在打坐,眼皮都沒抬說:“隨緣;”半個多月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青苗,一些未播種的院角也泛出綠意,徒弟高興得直拍手。師傅站在禪房前,點點頭:“隨喜。”故事至此,也許你一定能看得出,徒弟的心態是浮躁的,而師傅的平常心卻是成熟而理性的。
“師傅”的理性與平常心,尤其值得患得患失、在狂喜與頹廢之間震蕩的職場中人思量。從預備撒草種到長出綠苗,“徒弟”的情緒大起大落,而師傅卻平和地面對。這種心態差別,源于兩種人的閱歷與素質。
職場中人,無論從事何種工作,無論身處什么位置,遇到的問題可能不同,但所面臨的壓力其實是一樣的。漫長的工作生涯中,不分晝夜地加班、工作碰到困難、獲得褒獎、遭遇委屈、甚至是挫折連連,這都是我們要經歷的事情,它涉及到所有的人,并不是單單指向某一個人。而職場中人不同的反應體現的則是個體的素質。所以,我們應當努力學會,而且是必須學會去適應環境,而不是怨天尤人、沾沾自喜抑或是垂頭喪氣。當我們能心態平和地堅持把手頭的工作做好,而不是伴隨著情緒上的大起大落,那么,我們就在一步步地遠離青澀,擺脫浮躁,走向成熟與平和。
職場貼士:形象和素質不是外在和內在的兩面,審美能力、舉止體態、掌握進退,無時無刻不外化著人的內心和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