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8日電 中國青年報報道,據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大學畢業生擇業主要存在7大誤區:
“追熱門,隨大流,是第一個擇業誤區。”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韓春光老師告訴記者,不少畢業生擇業時易受社會上一些輿論的左右,盲目從眾,追逐熱門,而不考慮自身條件及職業特點和社會整體需求,結果既影響擇業又壓抑了自己的優勢。
據介紹,人事部對89個城市的一項就業統計顯示,公務員職 位雖然只為大學畢業生提供1%的就業崗位,但卻吸引了30%大學生的目光。“千軍萬馬擠這個就業‘獨木橋’,反映出大學生群體擇業取向存在一定偏差———過分強調職業的社會地位,是第二個擇業誤區。”
韓春光老師介紹,不少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不顧職位是否學以致用,也不管是否是自己專業特長、興趣能力所及,而優先考慮那些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職業和單位,今天認為這個單位待遇不錯,明天又覺得那個單位有利于自己發展,在多個單位中難以取舍,結果高不成低不就,喪失就業機會。“追求高薪高酬職業,是第三個擇業誤區。”
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一項統計顯示,許多學生求職的理想地點是北京、上海及沿海發達城市,稍偏遠的地區就不予考慮。“片面強調就業地區,是第四個誤區。”例如,2004年北京郊區密云國稅局公務員職位就無人應考,即使是稅務局這一熱門報考單位也因地理位置而招不到大學生。
“圖輕松,缺乏事業心,是第五個擇業誤區。”據介紹,一些畢業生在擇業時避苦就易,目光總盯著工作輕松、穩定、競爭不激烈的單位,在職業選擇上有些學生雖然意識到基層艱苦行業需要人才,最能鍛煉自己,卻又怕基層條件差、埋沒了自己的才能。
“一味追求個人興趣滿足,是第六個擇業誤區。職業是人們滿足興趣、發展自我的一個途徑,但如果一味率性而為地擇業,不顧主客觀條件,便會在擇業時遇到許多沖突和阻礙,反而屢屢受挫。”韓春光老師對記者說。
由于社會現實的種種限制,個人所學專業與社會需要并不能一一對接。“狹隘地理解專業,是第七個擇業誤區。”據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提醒,如果求職學生狹隘理解“專業對口”,就會使擇業范圍和發展空間大大縮小,易導致挫敗感和消極情緒。
針對大學畢業生擇業中存在的7個誤區,專家建議正在求職的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更新擇業觀念,擺脫傳統束縛,消除愛慕虛榮、自我封閉、消極怠慢等心理;同時加強自身修養,客觀認識社會轉型時的諸多現實,達到個人、社會、國家利益的統一,在主客觀限定范圍內,尋找適合于自己的就業道路。
職場貼士:很多職場上的人都有這樣的毛病,老覺得自己應該拿更多的錢,卻很少想自己到底值不值那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