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自尊心過于脆弱的人,會把一些本來很平常、很正常的事,貼上一些特殊的、不正常的“標簽”。這些事,其實他們內心也想去做,也認為應該去做,但是由于存在著種種心理障礙,如害怕別人非議、怕碰釘子、覺得自己變成了異類。比如有些想和別人交往又怕和別人交往的人,由于無法和他人融入,走不出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就愛把別人說成俗不可耐,而把自己不敢與人交往的行為說成“不同流合污”,以維護自己心理平衡。同樣,志國在內心深處也未必不想去看看老師,也未必不想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系、贏得老師的好感,然而由于自卑心理在做祟,他對于“去看老師這件事”存在著種種的擔心,擔心別人也會像他想的那樣說他溜須拍馬,怕別人說他怪異,怕人家認為他不配,怕……由于這些怕,志國不敢去做“看望生病的老師”這樣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好將之貶為“虛偽”、“拍馬”。可見,這正是志國對其他同學看望老師行為的一種羨慕心理的曲折表現(xiàn)。而解決志國這種錯誤認識的核心在于提高他的自信心。
對于許多像志國這類自卑者、不會來事者,還需要進行一種換位思考:如果我是老師,我生病了,我希望我的學生應該怎樣去做?老師也是人,也同你一樣需要別人的理解、關心及感情支持。設想你就是老師,當你生病時學生去看看,這應是起碼的人之常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怎么能說是“虛偽之極”、“溜須拍馬”呢?
此時你也許會說:那些班干部就是千方百計討好老師,而對普通同學冷眼相待。我姑且承認你所說的是無一例外的事實,班干部都是些溜須拍馬之流??墒?,難道他們是拍馬之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拍馬之事嗎?這就如同他們在學習,難道我們?yōu)榱吮苊馀c他們類同,就刻意不去學習了嗎?
班干部“討好老師,對普通同學另眼相待”,我們討厭這種行為,那么我們?yōu)楹尾荒芗取坝懞谩崩蠋熡秩ァ坝懞谩逼胀ㄍ瑢W,保持一種“一致性”的態(tài)度呢?我記得以前我在中學代課時,有位女孩,在班上任生活委員,她關心班集體,經(jīng)常照顧、幫助班上的同學,因此人緣極好。同樣,她對老師也很好,不僅很懂禮貌,也愛主動幫老師做事。比如主動幫我去打飯,考試完了在別人圍著我問問題或都出去玩時,她卻在默默地幫我整理卷子。你說,這樣的人老師同學能不喜愛,誰人會說她溜須拍馬?該不該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你也許又會說:老師對我們這類不起眼的人,根本看不上眼,會在心里說:“你也配?!”首先我認為絕大多數(shù)老師不會這么想,其次即使有極個別的老師這么想了,你也不必在乎。因為你做的這件事是正確的,應該的,這一點不會因對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有位作家和朋友外出,在一個攤點上買東西。作家首先向攤主問好,走時又和他說再見,但自始至終這位攤主都很冷漠,無任何一點積極的反饋。朋友告訴作家:“你理他干嗎?他對誰都這德行!”作家卻反問道:“為什么要讓他的處世態(tài)度決定我的處世態(tài)度呢?”
況且,老師為什么會對你冷漠、瞧不上眼呢?這很有可能與你以前對老師的態(tài)度有關。如果你以前對老師不主動問好、打招呼,不幫助老師積極做事,不去溝通,那么今天老師對你的消極態(tài)度就是你昨日對老師的消極態(tài)度累積而成的。因此你應該從現(xiàn)在開始,從我做起,積極主動地去改善同老師的關系,揭開你同老師關系的新篇章。
你也許還會說,其實這些班干部并不真心愛戴老師,他們在背后、在內心也在說著老師的壞話,或者當老師不再教他們時,他們就不會再像現(xiàn)在這樣對待老師了,你說這不是虛偽?而我不喜歡這位老師,我怎么想就去怎么做,所以我就不去看他。我還是像剛才所說的,先不論班干部是不是你說的那種人,而就他們這種表面上的、禮儀上對老師的尊重,我們便可好好思考一下:這種“虛偽”難道不需要嗎?難道心中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做就是“真誠”嗎?
有位女孩給我寫了封咨詢信,我給她簡單地回復了一封信。她看了我寫的簡單復信后,又寫來一封感謝信,在信的開頭她這樣寫道:“看了您的來信,我思考了一遍又一遍、欣賞了一遍又一遍……”
其實,這位女孩是否真的“思考了一遍又一遍”,是否真的“欣賞了一遍又一遍”,我沒去細細“思考”。因為我只顧心里美滋滋的而無暇去仔細推敲了。但是如果她實際上沒去這么做而卻這么說了,我也并不認為這是虛偽,如果你非要說這是虛偽,那么我倒是對這種“虛偽”蠻喜歡的。
職場貼士:工作時間:工作時間不要與同事喋喋不休,這樣做只能造成兩個影響:一個是那個喋喋不休的人覺得你也很清 閑,二是別人會覺得你們倆都很清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