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沒有高學歷,是很難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即使有了一個不錯的單位,沒有高學歷,也很難再有升遷的機會。于是,高學歷“追逐癥”在國內日漸蔓延,匯成三股勢不可擋的潮流。
一種是高校校園的“考研熱”。“準備考研嗎?”“買考研資料嗎?”“上考研培訓班嗎?”考研已成為學校的時尚。很多學生,從大一、大二就立下了考研之志,一切為了考
研,一切服從考研,一切讓位于考研。我認識一個在北京讀大學的女孩,本科畢業,考研落榜,不好意思再向農村的父母要錢,于是到青島打工,攢足了生活費,又回到北京,專門租房子復習一年,終于如愿以償。全國每年招收研究生只有30萬左右,而往這座“獨木橋”上擠的多達一二百萬人。
一種是機關干部的“拿證熱”。有資料顯示,到2002年底,全國近500萬名公務員中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已達到69%,比1993年的32%提高了37個百分點。據此推算,9年間公務員隊伍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增加了180萬人。這些人顯然不全是新分配來的大學生,更多的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自學和考試,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文憑。也有很多人,雖然年齡已到40歲或50歲,雖然過去只有初中、高中甚至小學文化程度,雖然自己很少到校園里去,甚至連考試都由別人代勞,但也拿到了可作為升遷資本的“高學歷”。
再一種是用人單位對高學歷人才的“高消費熱”。過去只要有大本、大專或中專學歷,就可以找到好工作。現在不行了,許多用人單位動不動就要招碩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于是,便有了“本科生掃地”、“研究生賣貨”、“博士生打雜”的新聞。這些單位的老總,還動不動就拿此炫耀:我這里有多少碩士生,多少博士生。有些黨政機關,也要求“提拔縣處級必須有本科以上學歷,提拔副廳級必須有碩士以上學歷”等等,弄得很多人抓耳撓腮,自己沒有能力獲得高學歷,可又想著往上升遷,于是就要去找捷徑了。
高學歷就等于高知識、高水平、高能力嗎?報載,某地有一位中專畢業的鄉鎮干部,用公款交了兩萬元學費,只在本地聽了一周的輔導,就獲得了研究生文憑。像這樣的“高學歷”,能讓人信服嗎?
有經濟學家說,當前這種“高學歷追逐癥”,源于人才供需雙方信息的不對稱。不論真假高學歷,都能得到“高回報”。這就使得大批有興趣和沒興趣、有能力和沒能力的人,都想獲得高學歷。所以這位專家說:“比單純識別和引進人才更重要的,是營造人才產生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而不是用紅頭文件去規定以學歷等級劃定的人才識別與待遇的統一標準。”
當然,從積極的角度說,追逐高學歷,既可以豐富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又可以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無可厚非。怕只怕其中隱含著“虛熱”,即不是為發揮作用和實現自己的價值而“熱”,而是為個人的面子和升遷而“熱”。
職場貼士:遲到其實是一件讓人窩心的事情。要不是貪戀早間那最珍貴的5分鐘睡眠時間,誰愿意不吃早餐、不化個精致的淡妝就出門,慌里慌張地去面對打卡機無情的判決呢?很多人知道自己喜歡拖拉的毛病,但卻不知道怎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