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率接近 30%;有 30%的小學生和 35%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精神病患者自殺占自殺總人數的 30%-40%;北京市綜合醫院門診病人中,約有 70%-80%所患疾病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數字觸目驚心
據最新調查,北京市綜合醫院門診病人中,約有 70%-80%所患疾病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目前心腦血管疾病與腫瘤已成為人群中最常見的致死原因,而這些疾病均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
精神疾病發生率也在升高。 1991年北京市對精神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各類主要精神病患者與 1982年相比均有明顯上升。另一項調查提示,精神疾病自殺者占自殺總人數的 30%-40%,而與自殺相關的精神疾病主要是可以治愈的抑郁癥。
1992年北京對本市部分高校調查結果表明, 40%左右的大學生存在各類心理問題。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資料顯示,大學校園心理障礙的發生率接近 30%。心理問題也同樣困擾著中小學生。 1995年一項國家級科研調查發現:有 30%的小學生和 35%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1998年“防治青少年違法犯罪研討會”資料表明: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數量呈上升趨勢。
不良心理的危害
與會專家認為,首都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都市化進程的加快,商品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工作、生活節奏的快捷,人口的流動,人際關系調整的頻繁,生活方式的變化,家庭結構的改變等諸多因素,必然會引發人們更多、更復雜的心理問題。其中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摩擦、戀愛婚姻、家庭矛盾、親子關系、升學就業等問題尤為突出,這些因素都會給人們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導致心因問題或心理疾病。醫學專家認為,不良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危害并不亞于傳染病。
心理疾患不愿就醫
目前,大眾對心理衛生知識及其重要性的了解不多,主要表現為不知道發生了心理疾病或既使知道了又不知如何解決;看心理醫生存在心理障礙,諱疾忌醫,羞于看心理醫生,怕別人知道了笑話,最后給自己和家人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一位行將離婚的 50多歲的婦女偶然經過咨詢中心,在專家咨詢結束后非常感慨地說:“如果我早來心理咨詢,也不至于到今天離婚的地步。”
重視社會心理保健
近年來,雖然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出現,但北京現有的心理保健模式還未完全形成,心理工作者的數量和素質都有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重點高校如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已經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為大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高校的心理工作發展不平衡。中小學生的心理輔導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能開展心理輔導的學校不多。為此,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向北京市政府提出了關于加強心理衛生工作,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建議,心理衛生工作的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及家庭的全力配合。
職場貼士:工作不該只是“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權宜之計,而是發揮、體驗自己內在價值的最佳場域。在選擇進入職場時,應該抱持謹慎、并將此份工作視為終生職志的態度來看待,才能樂在其中、接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