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讓人才成為市場要素的一部分。在經歷20年的實踐后,“市場”與“人才”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并在2004年展現出令人稱道的變化。
“逐步理順政府管理部 門與人才市場的關系,樹立管理即服務的觀念;突出人才市場的開放性,加強網絡建設;提高人才市場的公共服務水平,促進人才更好地流動。”人事部副部長侯建良向記者歷數人才市場在2004年凸顯的三大變化,他說,目前我國人才市場正逐步走向規范和成熟,市場在人才資源的配置中,已逐步起到基礎性作用。
據人事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各類人才市場4600多家,各級政府所屬的人才中介服務機構近3000家,行業主管部門所屬人才機構500多家,民營人才機構1100家。2003年,全國各類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共幫助445萬人實現流動,為46萬多家單位實行了人事代理,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保有量達610萬份。
我國的人才市場開始大多由政府人事部門直接組建,因此,很多部門把人才市場看成機關的延伸機構,在職責、任務、財務等方面分工不明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逐漸成為人才市場健康發展的障礙。
2004年2月,人事部出臺《關于加快發展人才市場的決定》,提出了加快發展我國人才市場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明確要求加強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主導地位。這意味著人才市場要逐步實現從政府延伸機構到市場競爭主體的轉變。
“讓人才市場轉變角色,理順政府管理部門與它的關系至關重要。”侯建良說,2004年,人事部通過各種渠道,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政府管理要把工作放在宏觀上,而不是放在具體業務上;對屬于市場和中介組織的事要徹底放開放活。“管辦分離、政事分開,這是改革的方向。”人事部根據《行政許可法》的要求,研究起草了《人才市場條例》,對現行的一些法規規章做了修改,推動人才市場規范化建設。
2004年,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了促進人才流動、消除體制性障礙的政策。不少地區推行人才居住證和人才“綠卡”制度,為引進人才開辟“直通車”和“綠色通道”,注重提高人才市場的公共服務水平。
侯建良說,總體來說,人才市場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各地發展不平衡,有些政策還不配套,影響了一些措施的貫徹實施,還需要進一步加快改革,積極推動。同時也需要有關部門的配合,如促進市場主體到位方面,需要戶籍、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相配合;提高人才市場競爭活力,打破地區分割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職場貼士:絕對不要在電話上說“好”,而是說:“等一會兒再和你聯系”。當你和某人交談時,會有很強的迎合沖動,而且會讓你不經充分考慮就答應對方。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