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總工會一項調查表明,盡管工會干部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但因種種原因,導致其作用難以發揮———
??
?? 近日,福建省總工會在全省工會干部中開展了思想狀況和最受歡迎的工會工作的問卷調查。調查表明,工會干部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但因身處兩難境地,導致其作用難以發揮。情系職工的職業認同感
?? 調查表明,不論是地方工會干部還是基層工會干部,都有著強烈的為職工群眾服務的責任意識。調查中,一位從事工會工作近20年的同志說:“常常因替職工呼吁、為職工辦事磨破嘴跑斷腿,也常常面對職工的期望和信任而心懷愧疚,為了職工我們做再多的努力都是應該的。”這可以說是絕大多數工會干部共有的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在問卷調查中,當回答“您認為目前自己在工會崗位上的工作狀態如何”時,有64.7%的人認為自己“責任感強,能勝任崗位要求”;在回答“您目前在工會崗位上工作積極性發揮得如何”時,有73.4%的人認為積極性“發揮充分”和“基本發揮”;在回答“您認為目前工會組織的作用得到較好發揮的主要原因”時,有53.6%的人認為是由于“工會干部盡職盡責、任勞任怨”。絕大多數的工會干部對于國家的發展、社會矛盾問題以及涉及職工群眾共同利益訴求的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關注。兩難境地使工作難到位
?? 任務多、待遇少,是調查中工會干部普遍反映的問題之一。事務性工作多,尤其是縣(市)、區和鄉鎮兩級工會,人力財力物力緊張,人人都是滿負荷運轉,但收入卻很低,加之個人發展機會少,心理落差較大。問卷調查中,在回答“您認為目前最影響您工作和生活質量的因素”時,有40.8%的人認為是因為“個人追求難以實現”和“晉職晉級受阻”造成。
?? 由于上述等原因,工會干部處于兩難境地。尤其是國企改制和困難企業中,一些工會組織在自身地位權益受削弱的情況下,面對職工的維權要求,往往力不從心、“處境尷尬”;工會干部自身權益也得不到保障,特別是在非公有制企業,工會干部隨時有可能因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而遭責難,甚至被無故辭退。
?? 由于封閉多、循環少,工會干部產生了失衡心理。一個崗位一干十幾年,思維局限,熱情減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態強于危機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人員流動緩慢,隊伍結構單一,干部交流不出去,提拔晉升又難,消極心理嚴重,影響了工作的拓展。為工會干部履職搭建平臺針對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有關專家指出,應進一步推動《工會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切實保障工會干部自身的合法權益,使工會干部在行使維權職責時能挺直腰桿,能有一個較好履職的環境和平臺。同時要提高工會干部的政治經濟待遇,讓他們深感做工會干部“值”;設立工會人才儲備庫,為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的發展提供人才保證;鄉鎮(社區)工會要設專職工會干部編制,穩定基層工會干部隊伍。
職場貼士:金融家J·B·富卡通過電話集中做生意,發了大財。他最重要的策略是在打電話之前把要說的話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