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整個生活都亂套了,工作時完全沒有章法,晚上睡覺前總在想明天做什么選題、這個月能否完成發片子的任務,明天的采訪我該怎么做才能和其他媒體與眾不同,很快就到了凌晨……”在上周六下午,某電視臺的新聞記者小雅(化名)對著面前的心理專家暢談壓抑已久的“心事”。和小雅一樣,同時在這個位于宜川路725號的“陽光長廊”和知音心理咨詢機構的專家一對一抒發“心事”的還有一群來自上海各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他們正進行的活動和采訪工作無關,這次活動是“關心自己”。
83%的記者感覺“不輕松”
這是上海首家“記者心理沙龍”舉行的第一次活動,參加者填寫了一份職業心理測試。這份專業測試顯示,有43%的活動參加者(媒體從業人員)處于較為嚴重的壓力狀態,從職業心理的角度他們是屬于急需給自己減壓的一類人群。
這份名為“你能夠很好地處理壓力嗎”的職業心理問卷,除了是測試工作人群的職業心理狀態,同時還是職業技能和潛能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參加沙龍活動的每一名新聞從業者一一回答了問卷所涉及的“成功對你有多重要”“是否曾經由于壓力感而破壞東西”“是否認為應當給自己施加更多壓力更努力工作”“遇上堵車,哪一種感受最強烈”等等30個具體問題。知音心理咨詢機構的專家對問卷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有43%的人感覺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并伴有焦慮、壓抑、躁動甚至是抑郁的心理行為活動,情緒不穩定,處于較為重度的壓力狀態;還有43%的人處于中度壓力狀態,雖時常感到工作緊張、有壓力,但是能夠處理所面對的壓力;只有12%左右的人是壓力輕松狀態,雖感覺有壓力,但能夠輕松應對工作中的壓力。
相比之下小雅的壓力不算是程度很深的。一名日報的記者告訴心理咨詢專家,自己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幾乎都給了工作,除了最初那段時間表現的工作成效比較不錯外,越發展越感覺到自己力不從心、難以應對日常采寫工作,而越是這樣工作成績就越差勁、無法改善,反過來不佳的工作業績又加重原有的心理負擔。“我現在有一種心力交瘁的感覺,心里一團沉甸甸的亂麻,無法解脫。可是去檢查醫生說沒有什么疾病。”一名日報記者痛苦地告訴專家。他屬于心理壓力比較嚴重的43%中的一員。
長期心理輸出是主因
“壓力狀態基本上是和其他職業人群是持平的。”知音心理咨詢機構的負責人王裕如教授說,“但如果壓力的因素不同,其發展下去的程度和結果也會不同,所以我們要了解記者這個職業群體面臨的具體壓力是什么。”
據專家表示,記者職業工作時間無規律、隨時處于工作待命狀態,心理無法完全放松。每天都承受“搶新聞”、“搶獨家”等的壓力,有些報道還會引起被報道者的責怪甚至威脅等,很多記者特別是女性記者無暇顧及伴侶或照顧教育子女而遭遇家庭和情感危機,時間長了,就會引起焦慮、緊張等心理問題。總而言之就是長期“心理輸出”,即長期關注社會、關注他人生存狀態,極少關心自己,同時還得承受不理解、被警告等。而記者中,壓力最大的數日報記者,其次是電視臺記者。
記者心理沙龍長期舉行
記者心理沙龍的負責人王裕如教授說,沙龍將以會員制的方式運行,只要是滬上新聞從業者,都可以自愿加入沙龍成為會員。“不一定非得是有心理問題的人才能加入,能夠輕松應對工作的會員,是所有會員的榜樣,他們的減壓經驗應該被大家分享。”
職場貼士:最近離婚的“驚悚”細節。即使一切屬實,提到這個話題則會顯示你這個人不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