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效用決定于生產商品的勞動能力的提高。如果大師傅只有做魚香肉絲的本事,當然就不能以效用創造需求。最后飯館關張、大師傅下崗。可見就業崗位有沒有,勞動力能否就業,技能具有決定意義。
在我國很長的時期中就業都將是一個難題,從長期看,解決就業難題靠人口控制、靠經濟增長,但在既定的條件下,就業能力對于就業率的提高的重要意義不能小視。在人均一千美元的今天,商品勞務的個性化需求已有很大空間,問題是勞動力的技能似乎滿足不了這種需求。這還不是說富人們的奇怪需求,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常常看到聽到,一方面是花錢找不到合適的裁縫、理發師、家政服務員,一方面是大量的勞動力找不到活干。在我國目前的經濟條件下,已經不是有個中學文憑、甚至是大學文憑就好找工作的時代了。在一定文化基礎上,有沒有一專多能的技能,才是能否就業的關鍵。東部、南方一些城市已屢屢出現的情況是,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找一個月薪千余元的工作都很困難,另一方面是企業出價5000元月薪卻招不滿自己需要的專門技能職工。這里面不是歧視不歧視的問題,而是勞動力的“效用”不足,因此未能創造出用人單位對你的“需求”。
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特別是勞務輸出地的政府。財政資金向勞動技能培訓傾斜,通過培訓,大大提高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從而開拓出新的就業空間。但要在全社會緩解就業壓力,恐怕還得全社會、各層面都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才行。特別是教育系統,作為“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人才”的部門,更要將技能培養放在重要日程,而不是僅熱心于“升級”、“達標”等形而上學的東西,更不能一門心思搞精英教育。對于政府部門而言,要將勞動力技能素質提升當作全社會的大事來抓。前些年西方發達國家中“人力資本”理論影響很大,政府也下大力氣提升社會人力資本水平,其實就是以提升就業能力來拓展就業空間。打個比方,也就是讓只會炒魚香肉絲的也會做淮揚大菜。
職場貼士:還想像小學生那樣科科爭第一?別傻了,這個世界只有團隊成績,沒有個人成績,因此也沒有所謂的“第一名”。告別獨行俠的生涯,你的人生將從黑白轉為彩色,全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