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天下伯樂極少,千里馬也極少。千里馬難遇伯樂,只好負重拉貨?伯樂找不到千里馬只得徒呼奈何。有人說世界上被埋沒的天才超過被發(fā)現(xiàn)的天才100倍。懷才恰遇伯樂的事,真是少而又少不說也罷。還是說常見之事,才非天生,絕大多數(shù)的才能為后天所學,考慮天賦條件,人各懷有才,大才小才而已。
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才無非是人為謀生存的一個技能,一般的人,只要不自我夸大所懷之才,又能滿足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就不會有懷才不遇的感嘆。一個人學成了一種技能,就似完成了一種產品,而社會的運轉對各種技能的需求就似市場,產品與市場的關系是供與求的關系,懷才之人與社會需求的關系其實很簡單,就是供與求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學成的才能恰好為社會的緊缺,何愁不遇伯樂?所以美國拿綠卡,大廚優(yōu)先于科學家毫不奇怪,它此時缺的就是會做中國菜的大廚,科學家也只有干瞪眼的份。
只要是走市場經濟的路子,無論是什么國家其狀況大同小異,在國內有北大畢業(yè)生擺攤賣肉,在美國見某省的建筑院院長在工地當個灌漿工。懷才不遇與社會制度的性質和有沒有伯樂的關系不大,只和市場的供需平衡休戚相關。市場這個無形之手對天才和常人一律平等。
聰明的平常人,面對多變的市場需求,不會去感嘆懷才不遇而浪費時間,而是多學幾種技能以應社會之需。很多精明的上海人,身揣四五種技能證書求職,哪個需要就掏哪個。國外也如此,不少人讀幾個學位,還不是應市場變化之需?
平常的平常人把自己的才能當作產品待價而沽,得其價而賣固然幸矣,賣不出價時也只得低價出售,誰能妄顧生存原則?仍以賣肉的北大學子和院長級灌漿工為例,他們作此“低價售賣”,絕對做過比價,雖非得已,卻是于此時此地之下認為對自己的最佳選擇。網(wǎng)上“憤青”罵出國精英不在國內發(fā)揮聰明才智,寧可在國外當個熟練工是“犯賤”。只能說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太膚淺,誰也不是傻瓜,如果干低于自己才能的事,但可換取高報酬?如果即使甘愿低薪卻伯樂難見,只得干低能之事取更低報酬,這兩種你會作何種取舍?不言自明。
對普通人來說,其實沒什么資格抱怨懷才不遇的。無論大才,小才若為維持生存而學的,遇不遇的看供方需求,非自己可以掌控,怨有何用?若是為愛好而學的,閑暇時娛己而已遇不遇無所謂了。
天才當然另當別論。天才之不遇是社會的損失,人類的遺憾。天才只有兩條路可行?一種是幸而家有薄產,得以“不為五斗米折腰”,日日悠然見南山地寫寫傳世之作,比如烏托邦式的“桃花源記”。一種是潦倒一生,不得好死。如西方的梵高,中國之曹雪芹,先哲哥白尼。他們或不容于當代社會,或太超前不為人理解。有人說越是優(yōu)秀的人越怪,挺有道理的。就是一般人可別為了混個天才而去裝怪才好。
職場貼士:基本上,你越喜歡這工作,干活時就越開心。不過一些小辦法也可以提升你工作快樂程度。其中有一些非常小,但是改善境況這行為本身都能讓你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