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電腦易患焦慮及抑郁癥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潘集陽教授介紹,“就我們專業角度來說,沒有‘心理死亡(早衰)’這種說法。但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2億多網民中,約有1140萬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網絡心理障礙,約占網民人數的6%左右。網絡性心理障礙的發病年齡介于15-45歲,男性占發病人數的98.5%,女性占1.5%。”
這里提到的“心理死亡(早衰)”與“網絡心理障礙”的范疇存在一定的交疊。有研究發現,長期較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比正常人群容易患上焦慮癥、抑郁癥及強迫障礙等心理疾病。“用多了電腦,的確容易發生多種情緒障礙。”潘教授說。潘教授同時指出,所謂的這種“心理死亡(早衰)”跟網絡成癮有著莫大關聯,二者有相通的地方。
辦公族要避免網絡成癮
由于整天使用電腦,很多辦公族出現網絡成癮的癥狀,離開電腦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會出現一些行為障礙。
網絡成癮是指因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引起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的一種現象。具有網絡成癮的患者往往沒有一定的理由、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國際互聯網上持續聊天、瀏覽,以致損害身體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現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其典型表現主要為:情緒低落、無愉快感或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生物鐘紊亂、食欲下降和體重減輕、精力不足、精神運動性遲緩和激動、自我評價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維遲緩、有自殺意念和行為、社會活動減少、大量吸煙、飲酒和濫用藥物等。
同時有研究認為網絡成癮與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如抑郁、沖動控制障礙、低自我評價等,或者與糟糕的社會關系、缺乏朋友、對外表的不滿和殘疾等個人生活因素有關。具有成癮傾向的個體在患網絡成癮前有明顯的個性特質,如過分害羞、內向和社會退縮等。
專家指出,由于長時間盯著屏幕,眼睛疲勞,引起頭部發緊;感到精力不足,自覺“心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記憶力和理解能力下降;整天絕大部分時間面對機器,與人缺乏交流,造成缺乏生活熱情,接受新事物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減弱,沒有創造力和事業心;生活簡單隨便,很難提起興趣;變得敏感多疑,自我中心,忌妒心重,容易因一些小事與人爭執,或因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懷;固執己見,沒有改變現狀的愿望,沒有興奮感,情緒始終沒有高潮期等。
合理的欲望是生活“活力劑”
經常長時間使用電腦,確實需要防止心理早衰,首先,保持合適的欲望,擁有快樂的心態。有一個寓言能夠很好地說明這個道理。一個漁夫打魚若干后休息去了,路人問:“為什么不繼續打魚?”漁夫答:“已經夠養活自己了。”路人說:“繼續打魚可以攢錢買新船、雇人、開公司、買別墅,然后舒舒服服躺在海邊曬太陽。”漁夫答:“可是我現在已經在海邊舒舒服服地曬太陽了呀!”所以,生活是否快樂,由你自己做主。
其次,多跟親人、朋友聯絡,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增進感情。親人是最安全舒適的交際對象,“常回家看看”不僅僅是歌里唱的,維護心理健康也應該從融洽家庭和睦關系入手;此外,每逢周末、節假日、紀念日,除了發短信、打電話問候友人,何不嘗試用最“原始”的方式:約幾個朋友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或者到咖啡廳、酒吧坐一坐、聊一聊。很多人以工作太累為由,放假了就閉門不出,反而沒有出去散散心得到的放松效果好。
另外,積極參與體育鍛煉能大大釋放心理壓力,緩解疲勞。運動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提高大腦皮層神經過程的興奮性、均衡性和靈活性。
相關鏈接:
你是否具有網絡成癮的傾向?
常見的網絡成癮有以下幾類,你可以自己對照一下以引起警惕。
1.網絡聊天和色情成癮:指一再沉溺于網絡聊天室或者色情等而不能自拔。
2.網絡人際關系成癮:以虛擬空間的網絡聊天室或以網絡社群的人際關系取代了現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
3.網絡強迫成癮癥:指不可抑制地一再上網購物或賭博行為。
4.網絡信息缺乏恐慌癥:因懼怕所擁有的信息不足而不停地上網漫游或搜尋信息。
5.電子計算機成癮癥:指不可控制地長時間玩計算機游戲或計算機程序設計師一再沉迷于各種程序的設計。對于長期從事電腦工作的人而言,一些人很容易養成執意堅持或全部放棄這一“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這種“定勢錯位”可使他們難以處理人際關系,從而加重內心的緊張、煩躁和焦慮。
職場貼士:戀人禮物:送戀人的禮物不求華而不實,應考慮對方的喜好與自己的經濟能力,只要用你的真心,1朵玫瑰并 不比999朵玫瑰代表的愛意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