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必須做出選擇,但也會因此喪失許多既得利益,甚至大傷元氣,從此一蹶不振。可以用一個經濟學的詞匯來描述:機會成本。
有一得,必有一失,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亞當·斯密曾經說過:國王會羨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全感;而要有農夫那樣的安全感就不能擁有國王的權勢。
你選擇做一件事,必然會放棄另外一件,那個被放棄的所帶來的收益就是你的機會成本。譬如,你在被動的情況下選擇了一個職業,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取得了一定成就,積累了大量的資源,但是,現在你醒悟過來,意識到它并非自己理想的職業,于是想跳槽轉行,那么繼續留在這個行業可能創造的價值就變成了你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越高,重新選擇的難度就會越大。
職場發展猶如爬樹,一旦發現樹上所結的果實并非自己所需或者上面的枝干已經腐朽時,惟一的選擇就是退下來,換一棵樹或者朝另一個方向繼續爬。在舊樹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來的難度也就越大,而且越是等待觀望,所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做人是需要成本的,有好的人生選擇,也有壞的人生選擇,卻沒有不要成本的選擇。付出的成本太高,就可能影響我們的選擇,也會使我們的人生和職業生涯留下太多的缺憾。相反,如果一開始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或者選擇正確的方向),就能降低個人選擇的成本,創造更多的“利潤”(人生價值)。43歲的密比先生是一家大型廣告代理商的會計主管,他告訴我,雖然自己很喜愛廣告,并且在廣告行業呆了20年之久,可是,他還是意識到這個行業與自己的性格不合。“我知道這份工作很不錯,”他說,“收入也頗為豐厚,但是總覺得渾身不舒服,醫生告訴我這是因為違反自我意志、勉為其難工作造成的;他認為長此以往會對我的心臟、腹部以及其他器官造成慢性傷害。”“我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但是,每當我想要放棄廣告業,放棄現在的工作,就感到自己很笨。我在大學念了6年書,就是想要從事這一行,只有大傻瓜才會把3.5萬美金教育投資和20年的經驗斷送掉,改行去做其他事情。”
這是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從事業和生活的角度,密比先生的考慮是理智的。但是,又是什么造成了這種尷尬和困境呢?值得我們認真思索。
職場貼士:盡管你現在不是老板,但你一定要以老板的心態做事,直到有一天,你也成為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