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出頭的小趙畢業于本市的一所著名大學,憑借自己的勤奮和能力,畢業幾年后已經在一家大型企業站穩了腳跟,拿著令人羨慕且穩定的薪水,有了幸福的家庭。但是近來,他卻發現自己突然變得越來越“懶”了:懶得工作、懶得看書、懶得說話,甚至連以前最喜歡玩的羽毛球也懶得打了。他告訴記者,大學剛畢業時,他很慶幸能夠找到這樣一份工作,專業對口、收入頗豐,且穩定。工作伊始,小趙滿懷信心地投入進去。可一年之后,他發現自己的工作永遠是那樣井然有序、按部就班,所有的行為都和計劃的沒有什么差別,沒有任何新鮮成就,自己再也不像剛來時那樣為了某個任務的完成而欣喜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小趙總是說:“很累,不想工作,但卻不得不工作。”
??小趙描述的,就是一種典型的“職業枯竭”狀態。
??所謂“職業枯竭”,就是一種在工作重壓之下身心俱疲的狀態,一種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也稱之為心理枯竭。從臨床心理學角度看,職業枯竭癥是因過度密集、單調的工作而對個人的全面需求有所忽略,以至于出現筋疲力盡的感覺。或是由于委身于一個目標、生活方式或因未能在關系中產生預期回報而引起的一種沮喪挫敗狀態。
??從社會心理學上說,職業枯竭是指從事助人職業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續情感付出、由于在與他人相互作用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矛盾、沖突所引起挫折感的加劇,而最終導致在情緒、情感、行為方面的枯竭狀態。專家指出,從職業環境上來說,在期望值高、工作負荷量大、付出性強、工作壓力大、社會支持低、工作自主性差,缺少提升機會的環境中工作,易患職業枯竭癥。瑞典的研究人員曾經對2.4萬在公共和私營機構工作的員工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那些發展迅速的公司的員工,長期因病不上班和住院的水平最高,其中女工更為嚴重。
??具體而言,有四類人群是職業枯竭癥的高發群體,一類是教師、警察、心理咨詢師、醫護人員等助人工作者;第二類是工作投入者;第三類是高壓力群體;第四類是自我評價低者。上海一項調查顯示,在同一崗位工作滿兩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現了工作倦怠現象,有2.6%的人患上了職業枯竭癥。調查中發現,有20%的教師和40%的心理咨詢師有職業枯竭癥。患上此癥的人,不僅對工作失去興趣和動力,還會危及身心健康,甚至出現自傷或傷人的情況。
??目前,從外在社會因素來說,對“職業枯竭”的成因,專家們有多種解釋,歸納起來,主要有:社會改革力度加大,生活節奏變快,社會競爭加劇,職業壓力加大,就業壓力由社會轉向個人,工作量超負荷,上向比較參照物增多……其實,認識這一問題還有別的思路,比如馬爾庫塞的“單面人”理論。從這一理論來看,“職業枯竭”所描述的狀態,恰恰是“單面人”理論的形象寫照和直觀詮釋。換言之,“職業枯竭”描述了現代人一種困境的表象,而“單面人”則揭示了形成這種困境的深刻內在原因。
??單面人(one dimensional man),又譯“單向度的人”,是馬爾庫塞在其重要著作《單面人———發達國家精神意識形態研究》中提出的一個概念。馬爾庫塞認為,由機器、技術、市場、物質產品等元素構成的“現代社會”是一個單面的社會,它在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的同時,壓抑了人的精神自由,它的標準化、批量化、模式化把統一的行為和生存方式強加給個人,從而泯滅了個性。在這個社會內,人變成了單面的人,一方面滿足于享受物質的豐富性,另一方面在社會的各種宣傳媒體的刺激下滿足于享受社會設計和控制的精神資源。
??與“單面人”相對應,他還提出了“虛假需求”的概念。所謂“虛假需求”,與“真實需求”相對立,它不是源于人之本性的自主的需求,而是源于消費社會大量制造的過度的、多余的物質需求之中,人在這種“需求的假象”中迷失、陶醉,最終失去自己豐富多彩的追求和個性,失去了自主力,失去了對社會控制和操縱的內在反抗性和否定性,舒舒服服地成為“工業文明的奴隸”,成為雖然屈從于社會機器但又自感幸福的“單面人”。“虛假需求”導致“虛假快樂”,人在物質商品的簇擁包圍中,有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幸福感,然而,這種幸福感只是人們喪失了“不幸意識”之后的虛假的快感而已,馬爾庫塞所謂“在不幸之中的幸福感而已”。
??其實,換個角度看,“職業枯竭”者所遭遇的狀態,恰恰是“單面人”所描述的境地。隨著中國逐步融入現代社會,隨著世界生產、生活方式的逐步同質化,西方社會昨天所經歷的,所體驗的,正在逐步被今天的中國人所經歷,所體驗。
職場貼士:絕對不要在電話上說“好”,而是說:“等一會兒再和你聯系”。當你和某人交談時,會有很強的迎合沖動,而且會讓你不經充分考慮就答應對方。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