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未報道教育部門調整專業的緣由,但從現實看,顯然是為了應對當下愈演愈烈的就業難問題。確實,正如旅美學者薛涌稱,當下中國大學里存在著許多“扯淡專業”,如管理、法學類,這些專業要求的分數高、收費貴不說,主要的是教育內容近乎垃圾,既不實用又束縛住了學科視野,更遠離社會需求———是該對這些華而不實誤人子弟的本科專業進行調整了。但筆者以為,調整專業設置的權力應分散地掌握在高校手中,教育部門的集中調整是一種越權,越權的調整只能在窒息高校自主辦學的同時,加劇就業矛盾。
計劃經濟時代發生過許多類似的鬧劇:鄉長發現某段時間的蘋果非常暢銷,于是就下令全鄉農民砍掉桃樹統一種上蘋果樹,發現葡萄好賣錢就下令全部種上葡萄,結果必然扭曲了市場供需關系而讓農民守著滯銷的蘋果欲哭無淚。市場的好處就在于尊重個體理性,鼓勵個人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分散地作出判斷,從而達到一種均衡———因為畢業生最終都要直接面向市場,所以高校的專業設置也需要這種自主決策權。也正因為此,《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教育部取消了《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目錄》范圍內專業的審批規定,改為備案制,還在部分大學試行了專業自主權試點———顯然,以行政手段一刀切地砍本科專業是對高校自主辦學的一種傷害。
首先,教育部門根本承擔不起“砍專業”引發的就業負擔。自主辦學下讓高校自主設置專業,既是尊重教育規律,也是政府減輕自身負擔之舉———既然政府無能為每個大學畢業生分配一個工作,就把專業設置權留給高校吧,權利轉移的同時責任也發生了轉移:專業設置自主了,因此導致的就業矛盾就不能歸咎于政府。而如今政府越權調整專業等于是把負擔又往自己身上攬。然后,教育部門缺乏足夠的“砍專業”理性,雖然當下中國高校對社會需求還不夠敏感,但再不敏感,也比高高在上的教育行政部門要敏感得多,因為學生的就業直接影響到高校的利益和聲譽,高校有利益動力對專業進行適應市場的調整,而教育部門就缺乏這種切身利益感,只能憑著權力感覺行事。
還有,很多專業出現就業難問題并不在專業本身而在于社會需求:比如名校崇拜,企業只看學校品牌而不看專業;比如學歷崇拜,博士、碩士遍地走,再好的本科生也沒人要———這種情況下,取消再多的本科專業也無濟于就業。
不尊重高校自主權,越權地進行專業調整,只會像“統一種蘋果”那樣在扭曲供需關系中加劇就業矛盾,還會加劇“研究生教育本科化”趨勢:比如取消本科管理專業,如果是高校自主取消,高校自身會消化取消專業所帶來的問題;可如果是強制性地取消,試問,原有本科專業那些師資和資源如何安排?或是應付性地換個名稱招生,或是干脆將研究生教育本科化,造成研究生教育質量制度性地大滑坡。
職場貼士: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