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份廣告,基本勾勒出了公眾對老板們的印象:坐奔馳,住別墅,打高爾夫,累了乏了再來點“冬蟲夏草”。
也就在這次論壇上,被譽為中國鞋王的中國奧康老板王振韜說,他現在并不感覺是為自己在工作,“個人生活的需要,憑現在的經濟條件,幾輩子也夠了?!蓖跤X得,現在他努力工作,“是在給員工打工,給社會打工。”
中國水泥行業的第一家上市企業——尖峰集團的老板杜自弘則認為,他的資產,一千萬元人民幣以內是屬于他的,而一千萬以上則已經屬于這個社會了。
從為自己打工走向為社會而打工,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為社會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為更多人的生活質量提高而工作,而不僅僅是為自家的奔馳、別墅而打工,不僅僅是為自己的生活質量而打工,對社會而言,這樣的老板是多多益善。
其實,老板為社會打工和為自己打工并不矛盾,其中的差別可能更多是在老板們的意識里面。對老板而言,應該說,為奔馳為別墅為生活而奮斗,也絕對無可非議,但僅僅停留于此,這個老板是不可能做大做強的,這個企業也是沒有遠大前程的。老板的“社會公民”意識,老板們的社會責任感,在當今的時代,將很大程度上決定這個老板、這個企業能走多遠。
為社會打工,把自己的利益融入社會利益,這是一個能為老板和他們的企業提供長遠發展動力的目標。不少老板,眼看他創業,眼看他坐奔馳,眼看他住別墅,但最后眼看他曇花一現,這其中,很多就源自開上奔馳住上別墅后的動力感和責任感缺失,源自沒有實現為自己打工和為社會打工的有機統一。
一向為大眾詬病的房地產老板們,最近在上海閉門開會,也明確就自己的社會責任達成共識。以前他們可以說“我暴利關你什么事”,但對于早已超越奔馳別墅階段的房產老板而言,現在能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能不能意識到自己是為社會在打工,已經成為關乎房地產業生死存亡的一個問題。
也許,老板們的為社會打工意識,最終將決定他們個人的成敗。
職場貼士:還想像小學生那樣科科爭第一?別傻了,這個世界只有團隊成績,沒有個人成績,因此也沒有所謂的“第一名”。告別獨行俠的生涯,你的人生將從黑白轉為彩色,全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