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近日,全國的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都在部署檢查市直機關津貼補貼發放情況。各市依據《關于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市直機關規范津補貼檢查的通報》中紀發(2011)13號文統一部署,該文件由中紀委、監察部、組織部、財政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和審計署六部委共同簽發。(《濟南日報》6月26日)
事情不妨從頭說起。2006年7月,我國實行新的公務員工資制度,同時開始對中央機關、各省市津貼補貼發放進行清理規范,計劃用3年時間,將地區差控制在合理范圍,并通過行政手段“削峰填谷”,使同級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津貼補貼水平大體相當。但事實上,“陽光工資”改革進行5年后,全國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門之間薪酬水平仍然相差巨大。很顯然,這其中“陽光工資”遭遇了“暗箱津貼”。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陽光工資”制度施行后,一些省市的政府部門至今仍未進行津貼補貼規范改革,而已經改革的一些部門通過各種手段彌補改革減少的收入。這些手段中,最為明顯的就數濫發各類津貼補貼——曾有學者粗略統計,各地擅自發放的津貼補貼名目達到300多項。而在中紀委等部門去年對武漢市的檢查中,發現有的市直機關各種津貼補貼竟然有13項,征管考核獎、組織收入獎、社保考核獎等等。
津貼是薪酬的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甚至是大于工資的最主要部分。那么,倘若津貼不透明,“陽光工資”也就失去了應有之義。不對各類津貼進行規范,不同地區、不同系統、不同部門公務員之間的工資差別,就無法做到基本公平、相對合理、大體相當。而由此造成的惡劣后果,必然就是津貼補貼巧立名目的現象越來越多,薪酬發放越來越呈現無序狀態,“窮”的部門越來越“窮”,“富”的部門越來越“富”,公平公正公開越來越遠離正常軌道。
更重要的是,高津貼的部門,拿什么來支撐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高額開支呢?毫無疑問,他們不事生產、不做經營、不直接創造財富,那么,金錢只能是從手中的權力而來。去年,中紀委等六部門曾對多個城市的多個部門進行檢查,發現地稅、衛生、房管等有征收權和罰沒權的部門,通過預算外收入、小金庫作為津貼補貼來源,違規發放津貼補貼最為多見。這個現象足以引人發問——權力憑什么為高津貼開路?高津貼的需求又會不會把權力帶往“執罰經濟”、私設小金庫等亂作為之中?
有“暗箱津貼”,就沒有“陽光工資”;要“陽光工資”,就必須嚴拒“暗箱津貼”。如今,中紀委等部門對津貼補貼發放情況進行調查,當然是適宜之舉。不過從各單位濫發津貼補貼的情況看,最值得警惕的地方,還不是相關單位濫發津貼補貼這個表象,而是深層的權力運作問題。換言之,怎么發錢當然要查,但他們的錢是怎么來的、權力是怎么用的,更該查個透徹。只有規范權力的使用、杜絕錢財的私斂,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之舉。職場貼士:當面陳述不同意見。“當面不說,背后亂說;開會不說,會后亂說。”這種人歷來為領導所深惡痛絕。背后談論與領導的分歧,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讓領導覺得你是兩面三刀的人。
下一篇:狀元“私奔”港大圖的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暑期尋找兼職 4大雷區要當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