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中秋三天加上國慶七天,對于很多白領來說成了集中花錢的十天。旅游、就餐、購物、娛樂……少了哪樣好像都算不上是完美假期。
不過,長假過后,許多人在享受愜意假期的同時,也在抱怨假日消費越來越貴。“七天長假,沒干什么就輕輕松松花掉了兩三個月的工資! ”有的網友感嘆假期消費大有“辛辛苦苦大半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覺。更有一些白領們在半開玩笑地說,“過一個節消費好幾千,我這個白領的工資的確是‘白領’了。 ”
典型一 媒體記者高先生
月收入 4000-5000元
過節花銷 中秋加國慶花費一共近1萬元
最大開銷 路費
回趟老家花掉倆月工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沈陽工作的高先生和妻子早就計劃趁“十一”的七天長假回趟老家樂山。
因為路途遙遠,交通費占據了花銷的很大比例。高先生提前在網上預定了兩張沈陽到成都的往返機票,打對折后共花費4400元;成都到樂山乘坐大巴共消費約100元;從樂山到家里打車花掉約100元。
回趟老家,豈有不玩之理,高先生帶著妻子就近游覽了峨眉山,門票加住宿共花費了1200元。
“家里有老人和孩子,大老遠回家一趟總要給親朋好友帶些東西,這些大約花了4000多元。 ”
“十一”過后,高先生粗略一算,這次回老家花費了近一萬元,“相當于我兩個多月的工資啊! ”
典型二 大學生小東(化名)
月收入 臨時性家教月入300元
過節花銷 國慶花費530元
最大開銷 給父親買禮物
做兼職補貼國慶開銷
大三學生小東(化名)的“十一”長假是量入為出的,七天假期里他做了四天家教,共賺300元。“這為我十一的花銷做了原始積累! ”小東說。“爸爸愛喝茶,我花了170元給爸爸買了一罐茶葉,又花了69元給媽媽買了一條打折的羊毛褲。過節了,雖然沒上班也要表示一下孝心嘛! ”“5日那天和同學去了一趟鳥島,同學負責門票,我買了100塊錢的零食,玩完之后去肯德基大快朵頤,平均每人43塊錢。 ”
趁著“十一”商場搞活動,小東買下了一套心儀已久的化妝品,“本來應該208元,正好趕上‘買100減30’,居然只花了148元就搞定了! ”
長假的最后一天,小東宅在家里,拿起計算器一算,不僅兼職的300元都花光了,還倒貼了230元!不過,也算在預算內。小東覺得,這樣量入為出、自力更生過節,很踏實也很開心。
典型三 公務員張天鶴
月收入 4000元
過節花銷 8000元
最大開銷 人情費
七天“人情費”花了3000元
“十一”歷來是婚宴的高峰,參加婚禮就免不了要掏人情費。今年中秋加國慶的幾天里,市民張天鶴一共參加了3份兒婚禮,還有一個好朋友剛生了孩子,光是“人情費”一項就花掉了3000元。“每年過節都少不了在參加婚宴上頭花錢,過節已經變成了我的一種負擔”,他告訴記者。除了“人情費”,朋友聚會也是一項大開銷,五六個同學、朋友聚會一次也得四五百,再去唱個歌,就要上千元。“現在‘人脈’關系太重要了,處關系就少不了吃喝洗澡之類的娛樂,即便收入不高這塊開支也不能省”,張天鶴無奈地說。
理財師建議
對于很多白領一到過節花錢“收不住”、無規劃地盲目消費,本報理財顧問、中國銀行理財師林鐵峰建議:最好是先有一個預算、做好成本控制。
比方說,節前可以先列出可能有的花銷,哪些是該放在前面、堅決不能省的,哪些可以往后放一放,不用趕在節日期間集中消費的。這樣做的好處是,給消費留出一定理性思考的時間,避免盲目消費。
“想成為富人,一定要儲蓄”這一點已經是被無數例子證實了的,“無論是平時,還是節日,都要有儲蓄這根弦。 ”
下一篇:80后上班族的超彪悍省錢術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80后該這樣理財贏得未來30年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